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外伤常并发眼部多处组织的损伤,尤其伴有角膜损伤和前房积血引起屈光间质的混浊时,将会影响眼前部的观察.即使应用传统的B超、裂隙灯等检查方法,也不会很容易观察到眼前部的情况,影响患者的治疗;而超声生物显微镜不受屈光间质的影响,高清晰、高分辨率、实时、无创伤、非干扰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眼前节各种组织结构的观察和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2.
郭嫱  赫红丹  邴寒  于洋洋  冯卓蕾  郭续媛  王莉  王峰 《眼科》2011,20(4):244-247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伴行的动脉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黑龙江省医院121例(124眼)BRVO患者。方法观察不同病程的BRVO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影像资料,分析不同病程伴行的动脉变化对视网膜无灌注区的形成、新生血管的发生及视神经的影响。主要指标FFA图像中视网膜动脉管径及充盈时间等改变。结果早期患者64眼中,动脉管径扩张且荧光素渗漏严重者27眼(42.19%),其中19眼(70.37%)在病变晚期出现了超过7 PD的大片无灌注区,而动脉正常或受累轻微的37眼中仅7眼出现大片无灌注区(P<0.05)。所有患者中38眼(30.68%)病变晚期发生小动脉闭塞;18眼(14.52%)阻塞静脉与伴行动脉的远端出现一致性闭塞;5眼(4.03%)伴行动脉干不同程度闭塞。65眼(52.41%)出现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其中49眼(75.38%)发生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而与动脉有关的新生血管有16眼(43.24%)。结论 BRVO伴发的视网膜动脉受累(如早期患者动脉充盈延缓、管径扩张,晚期患者动脉管径缩窄、小动脉闭塞等)程度可作为早期判断有无无灌注区、识别发生新生血管高危眼以及对BRVO分型的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3.
4.
缺氧对视网膜Mueller细胞VEGF和PED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视网膜Mueller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分析方法分别对不同缺氧时间视网膜Mueller细胞VEGF和PEDF的mRNA及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Mueller细胞VEGF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氧12h后明显升高,缺氧24h更为显著,24h时2者分别为对照组的2.12倍(P<0.05)和1.70倍(P<0.05)。PEDF mRNA及蛋白表达在缺氧6h后明显下降(P<0.05),缺氧24h下降更为显著,24h时2者分别为对照组的0.11倍(P<0.01)和0.54倍(P<0.05)。结论 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的大鼠Mueller细胞VEGF和PEDF表达失衡,PEDF表达下降,同时VEGF表达增加,2者的表达失衡可能在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早期(10~30 d)全视网膜光凝(panren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后极部大量出血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27例(27只眼),其中治疗组12例(12只眼),对照组15例(15只眼).对照组于发病后3~6个月内进行常规激光治疗,每周1次,4次完成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组于发病后10~30 d内,先行2次周边部分视网膜光凝治疗,待出血吸收后,逐步进行至全视网膜光凝术.两组患者于PRP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视力、眼底、眼压、OCT检查,3个月时行眼底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治疗组中,视力提高10例(83.3%),无变化1例(8.3%),视力下降1例(8.3%),总有效率91.6%.2~4个月后极部出血大部分吸收.对照组中,视力提高8例(53.3%),无变化l例(6.7%),视力下降6例(40.0%),总有效率60.0%,2~6个月后极部出血大部分吸收.结论 对于伴有后极部出血较多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采取早期、间隔式全视网膜光凝术在有效地治疗该病的同时,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H2O2诱导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DMEM培养基中培养RGC-5细胞。将细胞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阴性对照组:用20 g·L-1川芎嗪孵育24 h;氧化损伤组:用100 μmol·L-1的H2O2孵育24 h;川芎嗪低浓度组:用20 g·L-1川芎嗪孵育24 h后加入100 μmol·L-1的H2O2孵育12 h;川芎嗪高浓度组:用40 g·L-1川芎嗪孵育24 h后加入100 μmol·L-1 的H2O2孵育12 h。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标记法检测RGC-5细胞内活性氧含量,Hoechst-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使用721D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 MTT法测定结果显示,氧化损伤组RGC-5细胞活性明显下降(24.67%±2.9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川芎嗪低、高浓度组RGC-5细胞活性分别提高到51.33%±4.35%和60.00%±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荧光标记法显示,氧化损伤组DCF荧光信号明显增强,不同浓度川芎嗪干预后,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减弱。Hoechst-PI染色显示,氧化损伤组凋亡细胞数增多,甚至出现红染的坏死细胞,细胞凋亡率为66.00%±2.98%;川芎嗪干预后,凋亡及坏死细胞逐渐减少,川芎嗪低、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2.33%±4.11%和46.04%±3.52%,两组细胞凋亡率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氧化损伤组RGC-5细胞内SOD、GSH-PX含量明显下降,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川芎嗪高浓度组SOD、GSH-PX含量升高,MDA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氧化损伤组比较,川芎嗪低浓度组 SOD 与MDA含量变化不大(均为P>0.05),GSH-PX含量升高(P<0.05)。结论 川芎嗪通过改变RGC-5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发挥对氧化损伤的RGC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印迹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雌二醇(E2)作用于缺氧Müller细胞后,细胞内PEDF mRNA,VEGF mRNA及相应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氧24h后PEDF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10-5mmol/L和10-6mmol/LE2作用于Müller细胞后可明显缓解由于缺氧引起的细胞内PEDF mRNA及蛋白表达的降低,并与E2的浓度有关。缺氧24h后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升高,10-5mmol/L和10-6mmol/LE2作用于Müller细胞后可以明显降低细胞内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与E2的浓度有关。结论:雌激素可以调控缺氧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内PEDF和VEGF的表达,对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ARPE-19 cells )活力损伤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200μmol/L过氧化氢( H2 O2)诱导氧化应激,不同浓度葛根素作用于ARPE-19细胞24 h,应用WST-1法检测细胞活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过氧化氢明显降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力,葛根素能剂量依赖性的减少这种降低;过氧化氢明显增加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葛根素能剂量依赖性的减少这种增加。结论葛根素能明显减少过氧化氢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活力的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Müller细胞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相互作用,为临床上治疗新生血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大鼠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按以下操作进行:(1)观察VEGF对PEDF的作用:VEGF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VEGF(100nmol·L-1、500 nmol·L-1、1 000 nmol·L-1、5 000 nmol·L-1),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Müller细胞内PEDF mRNA和蛋白的表达.(2)观察PEDF对VEGF的作用:PEDF处理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PEDF(10 nmol·L-1、40 nmol·L-1、160 nmol·L-1、640 nmol·L-1),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分析Müller细胞内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VEGF处理组中,VEGF浓度为1 000 nmol·L-1、5 000 nmol·L-1时,PEDF mRNA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9倍(P<0.05)和0.44倍(P<0.01),PEDF蛋白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54倍(P<0.05)和0.52倍(P<0.05).随VEGF浓度的升高,PEDF 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逐渐减弱趋势.PEDF处理组中,PEDF浓度为40 nmol·L-1和160 nmol·L-1时,VEGF mRNA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0.61倍(P<0.05)和0.42倍(P<0.01),VEGF蛋白分别为对照组的0.70倍(P<0.05)、0.63倍(P<0.05).随PEDF浓度的升高,VEGF mRNA及蛋白表达亦有逐渐减弱趋势.结论 在Müller细胞内,VEGF对PEDF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EDF对VEGF也具有抑制作用,二者的负反馈调节作用可能在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