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聚乙烯亚胺修饰的荧光素钠(PEI-NHAc-FS)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90只健康棕色雄性挪威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1 mL 荧光素钠(200 g·L-1)加入10 mol的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EDC)混合物中搅拌30 min,再加入10 mol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搅拌3 h。然后将该溶液加入到5 mL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76 g·L-1)中,剧烈搅拌3 d获得PEI-NH2-FS。将2 mL三乙胺加入到PEI-NH2-FS原液中,30 min后再将1 mL的乙酸酐加入混合物中搅拌24 h,合成PEI-NHAc-FS。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PEI-NHAc-FS的结构,并对合成的NPs结构进行表征;CCK-8检测其细胞毒性。选取30只大鼠,根据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浓度(5 g·L-1、10 g·L-1、50 g·L-1)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眼底摄像,采集大鼠眼底血管荧光素图像。用激光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后,取1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通过眼底血管造影成像观察病灶处渗漏。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10 g·L-1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20只,于注射后10 min、20 min、30 min和60 min进行荧光冰冻切片。将1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PEI-NHAc-FS NPs组,每组5只,行组织切片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检测。采用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观察PEI-NHAc-FS NPs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观察到荧光素钠与PEI成功耦合。发射荧光光谱显示,游离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出现在546 nm和544 nm处。CCK-8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荧光素钠和PEI-NHAc-FS NPs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12 h、24 h后,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用10 μmol·L-1 PEI-NHAc-FS NPs处理24 h和未处理之间细胞存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中,均仅显影视网膜主要血管,不能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诊断。而在10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可清晰地显示视网膜主要血管及微血管的结构,且在注射后30 min时血管荧光强度基本相同。PEI-NHAc-FS NPs组在60 min时荧光强度已基本消失,而游离荧光素钠组仍保持较强的荧光强度。10 g·L-1游离荧光素钠组和PEI-NHAc-FS NPs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经尾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视网膜血管内可见荧光成像;同时病灶部位可见荧光渗漏。游离荧光素钠组在视网膜组织中荧光较强,对视网膜组织有较强的吸附和渗透作用,而PEI-NHAc-FS NPs组在视网膜组织中荧光较弱,对视网膜组织吸附较弱。HE染色和视网膜电图对造影剂进行体内生物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PEI-NHAc-FS NPs安全性较好。结论 PEI-NHAc-FS NPs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针刺疗法治疗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28例(56眼)绝经后期干眼妇女,随机分成单纯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治疗组(AT组)14例28眼及针刺联合人工泪液 (acupuncture plus artificial tears,AC+AT) 治疗组(AC+AT组)14例28眼,每组均治疗2个月,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眼表疾病指数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以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 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治疗前后各组泪液样本,采用二维纳米液相色谱耦合串联质谱法 (two-dimensional nano-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2D Nano-LC-MS/MS)对AC+AT组治疗前后泪液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记法比较两组泪液蛋白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OSDI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BUT,AT组分别为39.08±18.68、7.43±2.08、11.46±2.29、(4.75±1.74)s,AC+AT组分别为24.55±17.43、4.68±2.54、11.21±2.96、(4.57±2.71)s;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的症状评分明显改善(P=0.000)。2D Nano-LC-MS/MS法分析了泪液中2411种蛋白,其中142种表达下调,169种表达上调。与AT组相比,针刺治疗后AC+AT组患者泪液中细胞质蛋白表达下调(P=0.000),分泌蛋白表达上调(P=0.000)。在蛋白功能方面,与AT组相比,AC+AT组细胞组分蛋白表达下调 (P=0.000),免疫蛋白表达上调 (P=0.040)。结论 AC+AT治疗增加了泪液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改善临床绝经后期干眼患者症状。针刺治疗可能成为治疗该类干眼患者的有效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