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轴承钢原始裂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钢锭模老化程度、不同类型保护渣、开坯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标定试验。经比较分析,认为钢锭模及轧辊老化严重、保护渣熔速低水分高是影响钢坯及钢材表面裂纹缺陷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钢材的黑皮通过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抚顺特殊钢公司通过快锻工艺制造Φ400~700mm大规格风电轴承钢的生产实践。通过控制钢中残余元素、VD精练结束前高拉铝、采用保护气氛浇注、使用保护气氛电渣炉生产及墩拔锻造工艺等,使渗碳轴承钢G20Cr2Ni4A的w(Ti)≤0.003%,w(Al)为0.015%~0.050%,w(O)≤0.001 5%,w(Sn)≤0.03%,w(As)≤0.04%,w(Sb)≤0.015%,w(Pb)≤0.02%,w(Ca)≤0.001%,w(Bi)≤0.02%,且钢中夹杂物及低倍组织处于较好水平,渗碳轴承钢晶粒度、性能、探伤等指标完全适合风电轴承套圈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用户加工硬度的特殊需求(硬度≤210HBW),降低6CrW2Si钢硬度,本文利用连轧厂实际辊底式退火炉进行了不同退火温度的退火试验,并借助金相显微镜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组织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最佳的退火温度。结果表明:6CrW2Si的退火硬度与退火温度有关,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当退火温度为810℃时,钢材平均硬度值最低(193 HBW左右),球化组织为均匀的球化珠光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对BSP52100(相当于GCr15)轴承钢表面裂纹进行分析,发现裂纹附近的微观组织与基体组织基本相同,表明在轧制后工序出现划伤缺陷。用户在后续锻造及加工过程中,表面划伤缺陷将会形成新的缺陷,经金相分析,缺陷部位出现贫碳区域和折叠区域,贫碳深度为0.20~0.25 mm,不能满足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用户加工HBW硬度值≤269的需要,降低18Cr2Ni4WA钢Φ60 mm材硬度,利用连轧厂实际辊底式退火炉进行了630~750℃5h炉冷至500℃空冷的回火试验,并借助金相显微镜对18Cr2Ni4WA钢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组织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回火温度。结果表明,18Cr2Ni4WA钢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当温度为670℃时,钢材平均HBW硬度值最低(HBW238左右),回火组织为均匀的回火珠光体组织。  相似文献   
6.
非调质钢C70S6 BYΦ60 mm棒材的生产流程为60 t UHP EAF-LF-VD-240 mm×240 mm坯连铸-连轧。连轧材经现场超声波探伤并对缺陷定位取样,通过低倍、金相显微等检验方法对缺陷进行分析,得出该缺陷为心部裂纹,其产生原因主要是铸坯加热不均和轧后冷却应力较大造成。通过改善铸坯加热工艺,将加热二段温度从1 239℃提高至1 248℃,总加热时间≥2.0 h,均热段1 232℃20~40 min,轧后冷却由堆冷24 h改成坑冷38 h,探伤不合格率由36. 80%降至0. 78%。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加热炉的燃烧介质由煤气改为天然气后,Cr12型冷作模具钢在加热和轧制过程中产生缺陷的原因。针对缺陷产生的原因,对生产前设备准备、加热方式、加热工艺进行了改进,对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切头长度进行了优化。改进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同时降低了轧制废品率,废品率由原来的5.27%降低到0.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