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竖炉型烧结矿冷却及余热回收技术的研发,解决了其主要技术难题,基于干法熄焦技术原理,构建了竖炉型烧结矿冷却及余热回收工艺。研究表明,采用竖炉型烧结矿冷却及余热回收技术可有效提升热烧结矿余热资源的回收率与再转化效率,降低烧结生产的工序能耗。  相似文献   
2.
 基于焦炉蓄热室的结构特点以及内部的流动过程,以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建立了焦炉蓄热室的小烟道及斜道区域的三维数理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揭示了蓄热室内气体流动的规律,计算出小烟道区域的相对压力分布以及篦子砖出口处和斜道出口处的气体流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从机侧到蓄热室中心处,相对压力值逐渐增大。在相同规格条件下,靠近蓄热室中心处的篦子砖出口流量偏大。由于结构的对称性,焦侧蓄热室的流量分布规律与机侧蓄热室的规律一致。合理的布置篦子砖规格有利于蓄热室长向加热均匀性。从机侧到焦侧,斜道出口的流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两侧炉头因其散热量比较大,故其气体流量较之中部立火道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莆田市商业冷冻厂新建冷藏库无梁板的结构设计为例 ,阐述了使用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分析程序TBSA来简化计算无梁楼盖结构的计算要点和设计心得  相似文献   
4.
复杂地质条件下不同桩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某基础工程实例 ,说明复杂地质条件下基础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 ,在同一建筑中使用两种桩型是可行的提出要从本质上领会规范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点供热式焦炉的结构特征以及工艺特点,建立了描述其内部流动、传热以及燃烧等过程的燃烧室-炭化室三维非稳态数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考察了多点供热方式下的高向加热均匀性以及NO的生成量,与传统下喷式单点供热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针对装炉煤的水分、堆密度和初始温度,空气和高炉煤气分级数目,以及废气循环倍率等操作参数开展了正交试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级燃烧技术,有效提高了焦饼的高向温度均匀性,使其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保证了焦炭的质量;同时,较之传统单点供热焦炉,有效改善了局部燃烧温度过高的现象,使NO体积分数明显减少;废气循环倍率、装炉煤堆密度对焦炉生产的影响最为显著。这对焦炉的大型化、高效节能以及清洁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干熄焦工艺原理开发了适用于连续高温物料的竖炉进料装置。该进料装置以旋转布料器为核心,通过增加单环布料、多环布料、落料点调节等功能实现竖炉的均匀布料。将主要结构设置在炉外,实现了设备长寿化,维护检修也更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推焦电流和推焦阻力之间的关系,确定推焦最大阻力的位置。分析推焦阻力和平煤杆退回阻力的构成,分别计算不同的分力,获得的理论计算结果可指导推焦机的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  相似文献   
8.
焦炉燃烧室-炭化室热过程数值模拟及解耦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焦炉燃烧室-炭化室的复杂结构和多过程耦合的传输现象,建立了焦炉燃烧室-炭化室的数理模型,针对直接耦合数值模拟计算量大、难以收敛的问题,提出并采用两种解耦算法对焦炉燃烧室-炭化室的燃烧、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与直接耦合数值模拟相比,两种解耦数值算法具有简单易行、计算量小、能得到收敛和较精确的解等优点,算法二与算法一相比计算量有所增大,但由于其更接近实际工况,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本文提出的两种解耦数值算法,对焦炉燃烧室-炭化室等复杂结构、多过程耦合的数值模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并期望为其他类似复杂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简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容积捣固焦炉的技术特点及装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25m捣固焦炉和5.5m捣固焦炉的工艺参数、工艺流程、焦炉炉体、焦炉机械、TZ装备、焦炉环保、炉型成熟性和投资等方面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国内几种典型大容积捣固焦炉的技术特点、装备水平及其发展历程,并为建设大容积捣固焦炉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地方环境政策及焦化行业的大气污染现状2个方面总结分析了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重点分析了大气污染减排的途径,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焦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