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赣南钨矿山资源状况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赣南钨矿山资源调查,反映钨矿山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据地质报告中统计,赣南累计探明WO3储量149.98万t,其中上平衡表113.67万t,而保有储量仅有46.7万t;国有钨矿山保有储量26.4万t,可利用的储量10.4万t,可服务年限大都在10a以下。因此,建议尽快对赣南的国有钨矿山开展新一轮的地质找矿,寻找新的接替基地,控制钨矿产量,对尾砂综合回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龙南宝莲山钨铜矿区位于官山隆断与西源拗断交接部位,矿体以脉状产于宝莲山花岗岩株南缘及西部边缘的内接触带中。通过对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分析,指出岩体内带是本区进一步找矿的首选靶区。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余西华山岩体边部找矿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华山钨矿田成矿受复式花岗岩控制,含黑钨矿石英脉赋存于成矿花岗岩顶面原生裂隙带,称"西瓜皮"矿化。在总结西华山岩体地质与成矿特征的基础上,依据钨成矿与花岗岩体的关系,以及地表标志带特征及其分布,认为西华山岩体西侧、北侧和F1南东盘隐伏花岗岩顶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江西大吉山钨矿容矿裂隙演化及与成矿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吉山钨矿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之一。矿区发育东西、北东、北北东、北西西四组断裂,北东向断裂为矿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北东向主干断裂与北西西容矿裂隙构成矿区楼梯状构造格架。北西西向容矿裂隙是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与燕山期岩浆上侵顶托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赣南钨矿山及周边金银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定生 《中国钨业》2001,16(4):21-24
近几年 ,在钨矿山及周边开展了大量地质、化探工作 ,研究了赣南金银的成矿特征 ,主要分析金银成矿的地层、构造与岩浆岩的关系 ,划分了三处重点找矿区域和四处重点找矿靶区 ,提出了钨锡矿化集中区是今后金银找矿有利区段 ,指出钨矿山及周边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着重阐述了加强建筑行业岗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岗位培训规划并抓好落实,还应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以确保岗位培训任务的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7.
江西茅坪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茅坪钨锡矿床是一个石英脉型和云英岩化花岗岩浸染型共存的矿床。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产于燕山早期(γ52-2b)隐伏花岗岩外接触带,赋存于寒武系中下统浅变质岩中,多组成矿裂隙发育,产状复杂,在走向上相互交叉,在倾向上交叉呈"X"型,呈共轭形式出现;云英岩化花岗岩浸染型钨锡矿床位于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下部,赋存于燕山早期(γ52-2b)隐伏花岗岩内接触带小突起部位,呈似层状,透镜状沿花岗岩顶部呈面型分布,构成"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南岭钨矿“上脉下体”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是世界上钨矿储量最丰富的地区,而且类型齐全,以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开采历史最久、工业意义最大。经过长期的矿山开发和科学研究,中国地矿工作者总结出了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五层楼"模式,近年来随着深部找矿的开展,又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模式"。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五层楼"和"五层楼+地下室"这两个找矿模式及其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以赣南茅坪钨矿含矿石英脉与浸染状蚀变花岗岩型钨矿体共存的"上脉下体"为典型实例,论述了"上脉"和"下体"之间的成因关系,明确指出"上脉下体"是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钨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模式;提出了"上脉下体"成矿模式在南岭钨矿区存在的普遍性,对深入研究"上脉下体"成矿模式的科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宝山矿区茅草沟区段深部地质环境评价 ,充分合理地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及开发 ,延长矿山寿命对赣南钨矿山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香味与酒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这是形容好酒的诗句.这两句诗虽然并非出自名家,也算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