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内引线框架铜带市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内引线框架铜带的应用情况以及生产情况,并分析了今后引线框架铜带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同时指出了国内引线框架铜带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的差距,并对今后引线框架铜带生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铜资源状况谈中国铜工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的铜资源现状和未来的变化,结合铜冶炼发展的势头和我国的铜需求进行分析,对我国铜工业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铜水管应用于建筑供水系统中的优势,预测了铜水管应用的市场前景,着重介绍了铜水管在国内的应用与生产情况。指出了影响铜水管大量应用的问题,并且就今后铜水管的市场推广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1 概况 ISO/TC47/SC7秘书处设在瑞士,目前共有13个P成员(积极成员)13个。成员(观察员),1973年在布达佩斯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 ISO/TC47/SC7第十三次会议于1993年5月11日至13日在瑞士的蒙大拿韦尔马拉(Montana—Vermala)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士、英国、美国共七个国家的18名代表。经批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派出一行二人代表小组,以P成员(积极成员)身份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主席W.Schmidt—Hatting博士主持,这次会  相似文献   
5.
1基本情况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分工,将有色金属方面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划归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统一归口管理。这些技术委员会(TC)是:ISO/TC18锌及锌合金ISO/TC26铜及铜合金ISO/TC47/SC7电解铝用氧化铝、...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铜工业的发展及铜产业链的特点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铜产业链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未来我国铜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提出企业应该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来审视公司的产品定位与发展战略,过度扩张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15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在北京成立,康义会长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成立分会是协助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是统一协调进口大宗原料工作的需要;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是协会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色协会铜业分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内第八个铜业组织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给水铜管也由以前少数高档宾馆应用逐步走入普通百姓住宅。建设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建材局《关于在住宅建设中淘汰落后产品的通知》(建住房[1999]295号)中提出:“自2001年6月1日起,在城镇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冷镀锌钢管用于室内管道,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限时禁止使用热镀钢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推广应用铜管。”由于铜水管在建筑供水系统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如经久耐用、卫生健康、适配性强、耐热、耐压、耐火和耐腐蚀、可全部回收再生等,在发达国家早已得到普遍应用。从国内外发达地区市场看,建筑给水铜管的用量日益增加,而且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
由于铜价和铜精矿的加工费(TC/RC)都处于历史新高水平,而且持续时间之长更是前所未有,铜冶炼有利可图成为业内外的热门话题。因此,铜冶炼投资热潮已初露端倪。在冶炼产能扩张中,首先是现有国内主要冶炼企业纷纷准备扩大其现有产能,如江西铜业公司计划2007年将现有的45万吨产能扩大为70万吨,云南铜业计划到2007年将现有的30万吨产能增加到40万吨,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从现有的20万吨产能扩大至35万吨。与此同时,一些原来没有做过铜冶炼的企业在目前利好消息的驱动下,也准备涉足铜冶炼,如山东、内蒙古、福建等企业。这样,现有准备扩产计划的铜冶…  相似文献   
10.
8月3日,“第六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首届中国稀土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办,欧洲稀土与镧系元索学会、日本稀土学会、美国稀土工业与技术协会等协办,参会代表为346人,其中来自21个国家的国外代表为69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