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001年1月20日,凤庆县小湾镇小湾电站坝址工地上彩旗飘舞,锣鼓喧天,云南小湾水电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寂静的澜沧江大峡谷继漫湾、大朝山电站建设之后第三次沸腾了。凤庆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把小湾电站当作“凤庆县的发展之魂”,吹响了“举全县之力支援小湾电站建设”的号角。 决战凤小线 小湾电站建设地点与凤庆县  相似文献   
2.
在研制开发预硬型塑料模具钢4140过程中,以P20钢成分为依据设计了Cr-Mo和Cr-Mo-V两种成分体系,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TMCP+回火工艺方案。Cr-Mo成分体系钢板硬度分布极不均匀,心部硬度在热处理前低于HRC28,不符合技术要求;Cr-Mo-V成分体系钢板平均硬度为HRC28~32,同板硬度差≤HRC2,组织为回火贝氏体。  相似文献   
3.
综合考虑合金元素对耐火建筑用钢高温力学性能的作用,在实验室采用500 kg多功能真空感应炉完成低Mo成分体系Q345FRE耐火钢热轧基料的制备,使用550 mm热轧实验机组完成15 mm厚度耐火建筑用钢板的轧制和冷却。比较轧后水冷和空冷两种工艺,常温力学性能均满足GB/T 28415—2012《耐火结构用钢板及钢带》标准要求。轧后空冷钢板的高温性能未满足国标要求,而轧后水冷钢板的高温性能满足国标要求,主要原因为水冷钢板高温组织相比空冷显著细化。通过合适的成分设计、轧制和冷却工艺,实现了15 mm厚度耐火建筑用钢Q345FRE的成功试验开发。  相似文献   
4.
结合轧制、冷却参数和元素含量,对Ti微合金化Q345B钢板的性能波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液中的N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材料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确认最佳的钢液N含量范围,以提高Ti的微合金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板坯连铸过程中,垂直拉坯方向传热的二维切片跟踪铸坯凝固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板坯连铸凝固过程进行了瞬态热分析,并进行了射钉实验验证.对不同的过热度,不同的拉速(1.0和1.1 m/min)条件下,切片各点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分布,以及铸坯壳厚度进行计算,并确定凝固末端位置.结果表明:随着过热度、拉速的增加,凝固末端位置距离结晶器液面变远;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拉速增加,铸坯表面温度增加,有助于防止铸坯表面裂纹的产生及提高板坯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超高真空(10^-7Pa)条件下量测了Nb-Nb(110)、Nb-Tn(110)、Nb-W(110)及Nb-Ti4个粘附对的粘附力,并从接触表面形貌的角度求得了真实接触面积,进而得到了各粘附对间的粘附强度,结果与采用简单紧束缚自洽矩方法计算所得理论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超高真空下过渡金属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由两金属间共用电子引起的化学键,而且主要由其外层d电子态密度所决定。过渡金属Nb与Nb、Ta、W、Ti之间粘附强度的实测值介于毒对原子0.2~2.0eV之间。当样品受热升温后,由于C、N、B、S等少量非金属杂质的表面偏析致使粘附强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唐钢基于与东北大学合作开发的3 500 mm中厚板生产线超快速冷却装置,并结合即时冷却装置应用,开发出Q550以上级别高强钢、X70级别管线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新一代TMCP工艺以超快速冷却技术为核心,利用细晶强化和相变强化相结合的机制,改善了材料强度、韧性及焊接等性能,缩短了中厚板控轧待温时间,提高了生产率,既满足了中厚板产品板型及组织性能要求,同时还降低了对合金元素的依赖,真正实现低成本、合金减量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9.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ZrO2(001),SrTiO3(001),LaAlO3(001)和NdGaO3(001)等单昌衬底上成功地制备了La0.07Ca0.33MnO3-δ薄膜。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薄膜具有良好的外延性。低温、磁场下的电输过测量上加磁场后,电阻急剧下降,出现负巨磁阻现象,磁阻比MR=在室温一为50%,225K这高达2000%以上。文中还对径向磁电阻和Hall电阻的温度和磁场依赖关系作  相似文献   
10.
在几个恒定磁场中,测量了不同磁场取向下YBa2Cu3O7外延薄膜的电阻转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由不同约化电阻判据确定的特征温度T*、有效钉扎势U以及临界电流密度Jc均随着磁场与膜面的夹角增大而变化,并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夹角小于75范围内,本征钉扎机制起支配作用;而在90附近,沿c轴方向的二维缺陷等对磁通线的钉扎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