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钢2号高炉中修后开炉达产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制定科学的开炉方案,快速提高煤比、降低焦比,实现了顺利开炉、快速达产达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正逐步成为能源转型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化电为氢,一方面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大规模的转换、储存和利用渠道;另一方面将加快推动工业和交通等部门的脱碳进程。目前,氢能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商业应用模式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利用电氢耦合所带来的各种优势和机遇,使其同时为氢能的高速发展和电力系统的稳步转型提供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和可持续的注入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刘彦呈  曾宇基  尤石  张勤进 《供用电》2022,39(1):8-16,46
研发氢燃料电池船舶是实现航运业零碳排放的可行途径,也是推动造船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传统的电力系统集成模式逐渐成为制约氢燃料电池船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船舶新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成为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首先,系统梳理了氢燃料电池船舶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概况;其次,以中国第一艘氢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为例,详细介绍了氢燃料电池船舶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实船上的应用;然后,针对不同的航行工况重点分析了氢燃料电池船舶的5种电力驱动模式;最后,结合相关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发进程,分析并探讨船用氢燃料电池的局限性、推广可行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期望能为燃料电池船舶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马钢2号高炉大修开炉达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选取合适的送风参数,控制好第1次出铁时间点及开风口的速度,保持充足的炉缸温度,采用快速降硅、富氧喷煤等一系列先进操作技术,为顺利开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实现了2号2500 m3高炉6天达产.  相似文献   
5.
马钢1号高炉大修开炉初期,面临风口小套频繁被砸、炉缸蓄热能力不足、铁口区域窜气喷溅及风量偏低鼓风动能不足等问题。通过采取优化上下部制度、原燃料精细化管理、休风后快速恢复炉况、加强炉前渣铁处理、优化煤气流分布及提高炉缸活跃性等措施,1号高炉逐渐实现了强化冶炼,日产量持续提高,燃料比持续下降,高炉强化冶炼达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2019年12月,1号高炉日产量达到6866t/d,燃料比下降至494kg/t,中心气流指数及边沿气流指数逐渐趋于合理、稳定。  相似文献   
6.
对马钢2号高炉炉况波动的原因和处理进行了总结。2号高炉投产不久,也就是2018年2月中下旬炉况出现波动,从高炉上下部制度、焦炭的库存和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炉况波动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了炉况失常,实现炉况根本性的好转,产量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示宇  尤石  陆开星  梁晨 《炼铁》2023,(4):34-37+43
2020年上半年,马钢1号高炉存在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偏低、炉身中部冷却壁周向热负荷不均匀的问题,操作炉型发生变化,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通过采取调整初始煤气流、内推料面平台、监控炉体热负荷等操作炉型的优化措施,1号高炉生产效果逐渐显现: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升高、渣皮变薄,能接受较大的炉腹煤气量;炉身中部冷却壁热负荷周向均匀性、稳定性提高,产生异常气流的概率大幅降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2021年12月,1号高炉日产量达到6660t/d,煤比升高至148 kg/t。  相似文献   
8.
尤石  郑艺  黄纯军 《供用电》2022,39(1):1-7
电解水制氢技术,因其在绿氢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全球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快速发展。作为绿色国度的代表,丹麦在提升电解水制氢相关技术及其产业链发展的同时,结合其能源系统固有特色,将电解水制氢这一设备层级技术与Power-to-X、风力发电、区域能源及海上能源岛等一系列能源系统升级和转型方案深度融合,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针对这一特色,阐述了电解水制氢在丹麦的发展、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国际上的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晨  尤石  解成成 《江西冶金》2021,41(1):41-47
马钢1号高炉通过严格原燃料管理,减少粉末入炉,调整料条顺序,降低球团滚落效应;采用"平台+漏斗"装料模式,配合料面测绘工具,探索合适的布料制度,稳定两道气流,采用大矿批多环布料,保证焦层厚度,改善料柱的透气性,积极使用风氧,保证充足的鼓风动能,打透料柱中心,实行强化冶炼;强化炉前操作管理,消除铁口喷溅问题,提高出铁稳定率,保障炉缸工作状态活跃,实现了高炉指标的不断突破.  相似文献   
10.
对马钢2号高炉中修后开炉达产操作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制定科学的开炉方案,快速提高煤比、降低焦比,实现了顺利开炉、快速达产达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