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5(IL -5)水平变化及其与哮喘发作期病情分度的关系,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分层设计,65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被分为 轻、中、重度发作组,3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雾化高渗盐水诱导痰液,以酶联 免疫法(ELISA)测定诱导痰中IL5水平,同时进行诱导痰中嗜酸细胞(EOS)计数,测定用力 呼气比值(FEV-1)。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EOS计数、IL-5 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组,FEV-1则低于健康儿童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而IL-5水平随发作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轻、中、重度发作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重度哮喘患儿FEV-1低于轻、中度哮喘(P<0.05) 。痰液中IL-5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5),与F EV-1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7,P<0.01)。结论:诱导痰中IL-5水平可能较EOS计数更能准确反映哮喘患儿气道炎症和哮喘发作时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哮喘病情和药物疗效的准确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在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同时一次性肌肉注射维生素D37.5 mg治疗前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初治患儿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均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每次一吸(50μg/100μg),2次/天;观察组仅第1天加用维生素D330万IU肌肉注射一次。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取静脉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5(OH)D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25(OH)D水平升高,虽未达到理想水平,但可纠正哮喘患儿存在的25(OH)D不足或缺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哮喘患儿给予一次性维生素D330万IU肌肉注射可以纠正其存在的25(OH)D不足或缺乏,可能是改善哮喘患儿临床预后的积极补充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2010年度0~14岁细菌感染患儿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0年1-12月129所成员单位医院的儿科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0~14岁住院患儿细菌感染的临床分离菌株,依据2010年CLSI标准的常规鉴定和纸片扩散法(K-B),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WHO-NET软件对收集到的细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细菌25 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 910株占59.4%,革兰阳性菌10 200株占40.6%;分离细菌在前5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5.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4.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1.9%、肺炎克雷伯菌占11.3%、铜绿假单胞菌占7.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分别为21.9%、83.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和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中介和耐药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27.6%、肺炎克雷伯菌占36.0%、阴沟肠杆菌占33.4%;肠杆菌科均出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奇异变形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25.3%。结论 4年儿童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提示了细菌耐药趋势,对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超声(LUS)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经临床、胸部X线检查(CXR)确诊的147例住院患儿进行LUS检查,将双侧胸壁以胸骨旁线、腋前线、腋后线及双乳头连线划分为12区,进行横向、纵向系统性扫查,观察胸膜线、A线、B线、肺实变程度及有无胸腔积液.结果 147例中142例超声检查阳性,阳性率为96.5%,5例阴性.主要超声征象:多重或融合的B线、胸膜线异常、弱回声区、肝样变、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87例为复合征象,55例为单一征象.病灶区域分布:89例为单区,53例为2~~5区.胸腔积液均为局限、少量.结论 LUS在儿童CAP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以多次重复检查、费用较低,可以作为CPA诊断及随访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旨在减少儿童在X线下的暴露.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城区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2000年成都市城区儿童0-14岁哮喘现患病率及相关因素,为儿童哮喘防治提供依据。以随机、分层、整群、不等比例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分布于工业区、居民区四个街道办事处10260人,受检10221人。结果:成都市城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4.15%,较十年前四川省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1.95%明显升高。其中高发年龄2-9岁。工业区患病率略高于居民区,但无统计学意义。呼吸道感染98.58%、食物过敏(鱼虾)16.97%、气候变化45.99%为明显诱因;有过敏性鼻炎38.21%,有哮喘家庭史56.6%。结论:本次调查反映成都地区0-14岁儿童哮喘流行情况并获得儿童哮喘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可供今后儿童哮喘群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用人白细胞α型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31例。干扰素用量为1×107u,每日肌注一次,连续5~7天。结果:干扰素治疗病例的热程、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持续时间均较非干扰素治疗组(27例)明显缩短,其热程缩短1周左右。由此表明干扰素治疗IM可缩短疾病的病程,有抗EBV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潮气呼吸流量-容积曲线的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儿童呼吸内科住院的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患儿镇静后进行潮气呼吸流量-容积曲线检测,主要测定参数为每公斤体重潮气量(VT)、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结果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组与轻症组每千克体重潮气量(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组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潮气呼吸流量-容积曲线测定对评估毛细支气管炎气道阻塞的情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较高的价值,其中TPEF/TE及VPEF/VE为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包括婴幼儿早期喘息、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等。目前,对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早期病毒感染,而维生素D水平低下是导致儿童哮喘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脐带血中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明确,为此本文综合相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哮喘儿童系统管理教育和规范治疗跟踪随访观察结果。方法 320例患儿分管理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不同治疗与观察。结果 管理组有效率98.9%。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和学龄儿童缺课天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哮喘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儿疾病认识水平。改善用药依从性,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和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于初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规范吸入ICS+ LABA治疗同时,给予一次性肌注维生素D3 (7.5 mg)干预,观察其对完全控制率及其肺通气功能,尤其是小气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采用随机表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3例);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肺功能.结果 2组治疗的1、2和3个月完全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87、0.77、0.004,P值均>0.05);2组治疗前后大、小气道功能指标(%预计值)的比值均有提高,观察组的FVC% pred、FEV1/FVC%、FEF75% pred、FEF25% pred、MMEF% pre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反映小气道的指标改善尤其明显;2组治疗后大小气道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比较:2组的FEW1%pred、FEV1/FVC%、FEF50% pred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FEF25%pred [28 (84.8%)]、FEF50%pred [26 (78.8%)]、FEF75%pred[31 (93.9%)]和MMEF%pred[29(87.7%)]比较对照组FEF25%pred [20 (55.6%)]、FEF50%pred [20 (55.6%)]、FEF75%pred [22 (61.1%)]和MMEF%pred [23 (63.9%)]的恢复正常率都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8、4.182、10.418、5.337,P值均<0.05).结论 一次性肌注维生素D3 (7.5 mg),可以更好地改善在规范化吸入治疗的儿童哮喘患儿进入缓解期后小气道功能指标,该剂量对于儿童哮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