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醛糖还原酶增强氧化应激,促进细胞分裂增殖,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кB(NF-кB),但在血管再狭窄中起的作用报告不多。目的研究醛糖还原酶(AR)在大鼠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探讨AR表达与内膜增生的关系,AR拮抗剂依帕司他对再狭窄血管中AR的表达及AR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手术未干预组(B组)及手术+依帕司他组(C组),每组8只。用通气-干燥法损伤B组及C组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分别于7d及14d后处死大鼠,HE染色以观察内膜及中膜增生情况,并计算内膜、中膜面积及其比值,FISH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AR及NF-кB的表达。结果1)术后第7天损伤侧血管内膜增生明显,第14天后内膜增生进一步加重,对照血管无明显增生。2)依帕司他明显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血管内膜面积、血管内膜与中膜面积比值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5或P<0.01)。3)AR及NF-кB在损伤侧血管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侧。依帕司他明显抑制AR及NF-кB的表达量(P<0.05或P<0.01)。结论依帕司他对血管内膜的增生及再狭窄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伴有AR及NF-кB的表达受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阶段策略预防急性颈脊髓损伤(ACSCI)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91例A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分阶段策略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42例(分阶段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76岁,平均50岁;未采取分阶段策略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30~77岁,平均47岁。两组患者均于伤后48 h收入院,且入院时无呼吸系统并发症。分阶段组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而对照组无系统及全面措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由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气管插管或切开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分阶段组中10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1例,呼吸衰竭2例),其中3例因呼吸系统并发症而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对照组中24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15例,肺不张3例,呼吸衰竭6例),其中11例因呼吸系统并发症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12,4.07;P=0.013,0.044).因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死亡在分阶段组中1例,对照组中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8).结论:分阶段策略可降低ACSCI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成行术(PCI)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进行的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成行术167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7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急性冠脉闭塞1例、无复流2例、需要外科手术和输血的血管事件1例、桡动脉闭塞2例、上肢血肿1例、上肢大片淤斑1例、室颤1例、冠脉痉挛3例、冠脉夹层1例、分支闭塞1例。共发生并发症14例,发生率为8.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或不完全血运重建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者42例、行不完全血运重建者30例)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术后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并在PCI术前及PCI术后12个月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完全血运重建组PCI术后12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分数(FS)、局部射血分数(RA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E峰/A峰比值(E/A比值)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完全血运重建后心功能的改善优于不完全血运重建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心病的发生及其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为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心病的患者,对照组为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以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血浆Hcy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支病变血浆Hcy水平高于单支病变水平(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缘坏死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使用可延长跟骨外侧L形切口,治疗67例(78足)SandersⅡ~Ⅳ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 67例随访3个月~2年,19例(23足)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其中3例继发感染。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术后早期高压氧预防性治疗,可降低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对2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0-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0-35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400-1 200ml,平均600ml,JOA评分术后改善优13例;良4例;中1例;差3例。结论Ⅰ期前后联合路手术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手术适应证,只有影像学上具有钳夹样表现和(或)严重脊髓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可考虑行I期前后联合入路,对于其他情况的脊髓型颈椎病需慎重选择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中产生的磨损微粒在动物体内引起的反应,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人工关节松动的关系。方法:成年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在兔的股动远端沿股骨轴线钻孔,植入直径4mm,长15mm的圆柱形钛合金棒作为假体。按膝关节内注入微粒的不同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甲组:注入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乙组:注入钛合金微粒;丙组:注入骨水泥微粒;丁组(对照组);注入等渗盐水。术后第2周开始向关节囊内注入各种微粒悬液,每次0.2ml,每两周一次,直至术后14周,在第16周处死动物,取股骨远端及关节囊。从各组标本中取0.2g组织,并制成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放免法测定TNF-α含量。结果:各实验组组织中的TNF-α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各种人工关节材料的微粒均能引起相似的反应,促进组织中炎性介质TNF-α的释放,并进一步造成溶骨,这是人工关节松动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ASD的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本研究报道直径在35mm以上的患者封堵治疗。病例资料 患者10例均为继发型ASD。所有患者经临床、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ASD ,其中2例有心房纤颤,1例有阵发性房颤,心功能Ⅱ级1例,产后急性心衰1例,所有患者均检查食道超声心动图(TEE) ,ASD为35~4 0mm ,有2例患者心房顶部残端为1~2mm ,1例主动脉部位的残端缺如。方法 所用封堵器为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镍钛合金ASD封堵器;经右股静脉置入右心导管,将2 .6m的直头导丝经ASD处置入右上肺静脉,将12~14F的输送器送至右上肺静脉处,根据TEE测量的ASD大小选择封堵器型号,选择比ASD直径大2~4mm型号的封堵器,在X线或TEE的引导下,于右上肺静脉处打开左心房的封堵器伞,一边打开一边缓慢回撤,于右心房打开右心房的封堵器伞,通过TEE的不同切面证实封堵器的位置合适后释放封堵器。在释放封堵器之前需要对封堵器进行推、拉试验检查,以判断封堵器是否会滑脱,在释放封堵器之前还需要判断封堵器对房室瓣是否有影响。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成功率10 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选择策略.方法 对22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I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10~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200~350 min,平均240 min.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