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比较ATh法与MTT(四唑蓝)法对卵巢癌细胞体外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以ATP法和MTF法检测5种化疗药物对卵巢癌3AO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1)ATP法与MTT法相关性良好(r=0.9031)。(2)ATP法更加灵敏、稳定。ATP法在80个细胞时即可测出发光强度的改变;而MTT法细胞数达300时才能测出OD值变化。试验所需细胞浓度,ATP法与MTT法分别为1×104-5×104个/ml和1×106-5×106个/ml,ATP法比MTT法低得多。结论ATP法作为检测卵巢癌细胞体外化疗敏感性的手段优于MTT法。  相似文献   
2.
余敏敏  韩国荣  沈玲 《江苏医药》2004,30(5):354-355
目的 探讨HBsAg(+)及HBeAg(+)孕妇于孕 2 8周始注射不同剂量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HBIG)对防治HBV宫内感染和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15 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均于孕 2 8周始注射HBIG ,研究组注射 2 0 0IU ,共 6次 ;对照组注射 2 0 0IU ,共 3次。婴儿出生后予相同方案联合免疫。观察两组婴儿出生时及 1、7、12个月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 (HB VM)变化。结果 研究组婴儿出生时血清中抗 HBs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88 5 7%和 77 94 % ,但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抗 HBs平均滴度分别为 (3 96± 0 83、2 14± 0 5 2 )mIU/ml,P <0 0 0 1,差异有显著性。研究组婴儿HBsAg初现率和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0 0 0 %、5 8 82 %和 2 4 2 9%、39 71% ,P均 <0 0 5。两组 12个月龄时保护率分别为 97 14 %、88 2 3% ,P <0 0 5 ,差异有显著性 ;失败率分别为 11 76 %、2 2 2 2 % ,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双乙肝Ag阳性孕妇注射较大剂量HBIG可以相对提高胎儿体内抗 HBs水平 ,有效阻断宫内感染 ,减少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3.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氨磷汀对化疗药物抗卵巢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细胞保护剂氨磷汀(amifostine)对不同化疗药物抗卵巢癌细胞的影响。方法用MTT法分别测定顺铂、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和丝裂霉素对体外培养的Ho-8910肿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加化疗药前30 min经600mg.L-1氨磷汀处理,对照组不用氨磷汀处理,余同实验组,培养后比较两组细胞增殖的抑瘤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肿瘤细胞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磷汀不影响顺铂、依托泊甙、丝裂霉素和长春新碱对Ho-8910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不同阻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母婴传播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控制乙型肝炎至关重要。我院肝病产科自1985年起致力于HBV母婴传播和阻断方法的研究,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分别进行5种免疫治疗,并完成血清HBV标志物(HBVM)1年的随访,以确定HBV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建芳  王根菊  韩国荣  阚乃颖 《肝脏》2014,(11):869-871
目的: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易善复)对妊娠期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轻、中度妊娠期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456 mg,对照组单纯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美能),两组药物均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降酶效果相当,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妊娠期肝炎对促进肝脏代谢、修复损伤肝细胞、降低转氨酶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孕20 ~ 32周,HBeAg阳性、HBV DNA> 1.0× 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 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 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 结果 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 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 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 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 (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 (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eAg阳性、HBV 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 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氨磷汀(amifostine)对不同化疗药物抗宫颈癌HeLa细胞的影响.方法:用MTT法分别测定顺铂、长春新碱、依托泊甙和丝裂霉素对体外培养的HeLa肿瘤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实验组加化疗药前30 min经600 mg·L-1氨磷汀处理,对照组则只用化疗药物处理,余同实验组,培养后比较两组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用氨磷汀在体外加药前30 min加入HeLa肿瘤细胞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肿瘤细胞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磷汀不影响顺铂、依托泊甙、丝裂霉素和长春新碱对HeLa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重症肝病(简称妊娠重肝)的病因,综合治疗及终止妊娠时机、方法的选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4例妊娠重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转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4例晚孕合并重肝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9例(占64.3%)。14例患者确诊后均予综合治疗(即护肝降酶降黄,尽快尽早地使用血浆、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其中13例待生命体征稍平稳后,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12例(92.3%)产妇得以生存,13例(100%)婴儿均存活。1例经阴道分娩,产妇生存,新生儿因早产死亡。结论:HBV感染是妊娠重肝的主要病因;一旦确诊,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尽快终止妊娠,短期不能阴道分娩者立即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是防止妊娠重肝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探讨其治疗的特殊性,降低孕产妇病死率.方法:对40例重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34例发生于妊娠晚期;②病原学检查HBV感染28例,HEV感染5例,7例原因未明;③并发症多见,合并肝性脑病19例、肝肾综合征1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产后出血22例;④3例抗病毒治疗患者均存活,6例行人工肝辅助支持系统(ALSS)治疗者存活5例.1999~2003年,2004~2006年,两组的母婴病死率分别与1984~1988年,1989~1993年,1994~1998年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⑤孕产妇死亡率45.0%,围生儿死亡率48.39%.结论:HBV感染是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常需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病鉴别.产后出血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是预后凶险的信号.积极综合治疗和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抗病毒治疗和ALSS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