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臂丛麻醉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我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60例,用0.33%的罗哌卡因20mL对所有患者进行臂丛麻醉,之后用面罩给氧。待麻醉效果确定后,在手术开始前10min对A组患者输注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为0.5μg/kg,之后改为0.1μg/(kg h)进行维持,对B组患者输注丙泊酚,剂量按照患者自身血浆靶浓度1.5μg/mL靶控。而对C组患者在术中不用任何镇静药物。术中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不同时点镇静程度、循环和呼吸指标以及术后24h术中遗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的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明显优于B、C组,A组的遗忘程度达到Ⅲ级的病例明显多于B、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可靠,镇静效应明显,具有较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且无呼吸抑制作用,术中易管理,并发症较少,是一种临床骨科手术中较好的的麻醉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探索慢性荨麻疹发作时辰与中医病机病证的关系。 方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 83 例为研究对象,把每日 24 h 分为十二时辰,对 83 例具有皮损发作时辰 节律特点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皮损发作时辰、临床症状并记录舌脉体征等,使用常见症状计量辨证表得 出患者的病位、病性,分别与皮损发作时辰所提示的循行经脉及六经病证相比较,以 Spearman 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皮 损发作时辰与病位、病性均不存在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切忌生硬套用慢性荨麻疹发作时辰进 行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一种处理尿道结石的新技术——注水加压尿管回推技术(简称加压回推技术),探讨其处理尿道结石的适应证、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加压回推技术处理47例尿道结石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1岁,平均43岁。前尿道结石21例,后尿道结石26例。操作方法:将尿管插入患者尿道,使尿管头端接触结石。手指环形箍住结石下端紧邻结石的阴茎,如为尿道球部结石和后尿道结石、箍住阴茎根部,以形成结石和被箍住尿道之间的密闭腔或相对密闭腔。从尿管注水入密闭腔,增加的水压使结石向尿道近端移动。向膀胱端回推尿管后,再次用箍住阴茎的方法建立尿道相对密闭腔并继续往其中注水,结石被冲回膀胱。并对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7例尿道结石均通过加压回推技术成功回推入膀胱。1例尿道结石在回推过程中被挤碎,无需后续处理。46例回推入膀胱的尿道结石,40例门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均碎石成功并顺利排出结石;6例合并膀胱结石和(或)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住院行经尿道内镜下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术,手术顺利,术中顺利冲吸出膀胱结石。随访181岁,平均43岁。前尿道结石21例,后尿道结石26例。操作方法:将尿管插入患者尿道,使尿管头端接触结石。手指环形箍住结石下端紧邻结石的阴茎,如为尿道球部结石和后尿道结石、箍住阴茎根部,以形成结石和被箍住尿道之间的密闭腔或相对密闭腔。从尿管注水入密闭腔,增加的水压使结石向尿道近端移动。向膀胱端回推尿管后,再次用箍住阴茎的方法建立尿道相对密闭腔并继续往其中注水,结石被冲回膀胱。并对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7例尿道结石均通过加压回推技术成功回推入膀胱。1例尿道结石在回推过程中被挤碎,无需后续处理。46例回推入膀胱的尿道结石,40例门诊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均碎石成功并顺利排出结石;6例合并膀胱结石和(或)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住院行经尿道内镜下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术,手术顺利,术中顺利冲吸出膀胱结石。随访112个月,平均7.3个月,未见尿道狭窄发生。结论加压回推技术回推尿道结石入膀胱快速简单,安全微创。回推入膀胱的尿道结石按膀胱结石从容处理,成功率高、住院率低、费用低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12月的70例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拔管前不停用丙泊酚,血药浓度维持在1.3μg/mL,拔管后再停药;对照组则完全停用丙泊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5 min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评估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和躁动情况,询问复苏室护士对每例患者配合护理操作的情况是否满意。结果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呼吸频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拔管前后5 min镇静评分均较高;复苏室护士对观察组患者配合满意度高,观察组患者发生躁动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复苏期不停药拔管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躁动,并促进患者配合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在处理多种缺失机制共存的定量纵向缺失数据时,基于对照的模式混合模型(PMM)、重复测量的混合效应模型(MMRM)以及多重填补法(MI)的统计性能。方法 采用Monte Carlo技术模拟产生包含完全随机缺失、随机缺失和非随机缺失中两种或三种缺失机制的定量纵向缺失数据集,评价三类处理方法的统计性能。结果 基于对照的PMM控制Ⅰ类错误率在较低水平,检验效能最低。MMRM和MI的Ⅰ类错误率可控,检验效能高于基于对照的PMM。两组疗效无差异的情况下,所有方法的估计误差相当,基于对照的PMM方法的95%置信区间覆盖率最高;有差异的情况下,各方法受符合其缺失机制假设的缺失比例大小影响。含有非随机缺失数据时,基于对照的PMM基本不高估疗效差异,95%置信区间覆盖率最高,MMRM和MI高估疗效差异,95%置信区间覆盖率较低。所有方法的95%置信区间宽度相当。结论 分析多种缺失机制共存,特别是含有非随机缺失的纵向缺失数据时,MMRM和MI的统计性能有所降低,可采用基于对照的PMM进行敏感性分析,但需要注意其具体假设,防止估计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6.
职业学校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潜在失业现象突出,有必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对肇庆市农村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发现农村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且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S100B蛋白含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异氟醚组和非手术组各15例,瑞芬太尼组和异氟醚组患者术前30min肌肉肌内注射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异丙酚2.0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2mg/kg。瑞芬太尼组: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胺诱导后插管,以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异氟醚组: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胺诱导后插管,以异氟醚维持麻醉。非手术组采用传统非手术方法治疗。分别于麻醉前、手术结束以及术后4h、12h、1d、3d、5d抽取患者血样监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并记录患者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术前3组S100B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和术后瑞芬太尼组S100B蛋白含量均低于异氟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S100B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手术组(P<0.05)。术后半年GOS评分,瑞芬太尼组预后良好13例,占86.7%;预后恶劣2例;异氟醚组预后良好10例,占66.7%,预后恶劣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患者麻醉,可明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S100B蛋白的水平,减少脑损伤,预后良好性高,为外科手术静脉麻醉中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陈丽嫦  郭秋娥  祝妍华 《中外医疗》2012,31(21):144-145
目的调查全麻术后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类型,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我院212例全麻术后出现睡眠障碍的病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睡眠障碍原因及类型,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类型中频繁易醒所占比例最高,其他依次为早醒再次入睡困难、入睡困难、一夜未睡。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中术后疼痛所占比例最高,其他主要原因还包括腹胀、尿急等不适和体位不适。结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睡眠障碍的不同类型、原因及症状,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全麻患者舒适苏醒的特点与护理。方法随机选择本院的70例气管插管全麻苏醒期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的35例患者采用舒适苏醒护理而对照组采用普通的苏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躁动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研究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实施舒适苏醒护理,一方面能够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有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良好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对患者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82例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这82例患者被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的手术处理,观察组则采取保温手术,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鼻咽温度的测定,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试验发现鼻咽温度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平均温度36.3℃,对照组的平均温度34.9℃;两组的术后苏醒时间比较,观察组的苏醒时间为(46±6.5)min,对照组的为(75±10.5)min,观察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比较,观察组拔管时间为(16.7±8.3)min,对照组为(21.5±7.6)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试验我们得出,术中体温变化对患者的手术康复意义重大,保持正常体温可以提高康复速度,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