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HPV感染与宫颈癌等肛门生殖器部位肿瘤及疾病密切相关,接种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感染措施。已上市的HPV疫苗均无清除病毒的作用,属于预防性疫苗。WHO建议疫苗接种的主要目标群体是9~14岁小年龄女性。对于从未发生过性行为即未暴露于HPV的小年龄女性,HPV疫苗对其可以发挥更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对HPV疫苗在小年龄女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颈癌筛查妇女宫颈细胞学异常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阴道炎(TV)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等的关系.方法 招募21 ~64岁参加宫颈癌筛查的妇女3300名,收集人口学信息;采集宫颈脱落细胞用于液基细胞学诊断和HR-HPV检测;对于宫颈细胞学诊断为无上皮内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BMI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始建于2006年5月的开滦集团动态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及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吸烟男性基线BMI与其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及其95% CI结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在纳入的48 799名非吸烟男性中,共计随访214 620.18人年,平均随访4.4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198例。以BMI(kg/m2)正常组(18.5≤BMI < 24.0)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低体重组(BMI<18.5)、超重组(24.0≤BMI<28.0)和肥胖组(BMI≥28)的H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14(0.53~2.45)、0.57(0.41~0.78)和0.61(0.38~0.97),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MI作为连续性变量,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BMI每增加5 kg/m2,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HR=0.78,95% CI:0.64~0.95)。在年龄≥50岁组、锻炼频率<4次/周组、不饮酒组以及井上作业组中,BMI每增加5 kg/m2,其肺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HR=0.74,95% CI:0.60~0.92),24%(HR=0.76,95% CI:0.62~0.95),20%(HR=0.80,95% CI:0.65~1.00)和23%(HR=0.77,95% CI:0.61~0.97),剔除随访1年内新发肿瘤患者及其贡献的人年数后,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非吸烟男性的BMI与肺癌发病相关,且发病风险随BMI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云南普通人群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中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 T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阴道清洁度降低(III~IV)、pH值升高(pH>4.5)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招募于云南省新平县年龄为20~65岁的普通女性人群。纳入者按HR-HPV感染情况分组,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而分析上述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研究对象HR-HPV阳性率为5.7%(28/491),BV、TV、VVC、清洁度III~IV及pH值>4.5在HR-HPV阳性组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8.6%(8/28)、10.7%(3/28)、10.7%(3/28)、21.4%(6/28)、78.6%(22/28);在HR-HPV阴性组中发生率分别为16.4%(76/463)、0.6%(3/463)、15.3%(71/463)、7.1%(33/463)和58.5%(271/463)。TV、清洁度III~IV、pH>4.5在HR-HPV阳性组中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18.400(3.533~95.822)、3.554(1.348~9.371)、2.598(1.034~6.528)。而BV及VVC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南普通人群女性HR-HPV感染率较低;TV、清洁度III~IV、pH>4.5可能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KK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7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同期170例非胃癌者(对照组),通过ELISA试验盒检测血清DKK1浓度,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血管浸润和嗜神经侵袭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DDK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01)。ROC曲线结果提示胃癌血清DKK1最佳临界值为167.8 pg/ml,AUC为0.908,敏感度为80.59%,特异性为84.71%。血清DKK1水平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肿瘤大小、肝脏转移、血管浸润和远处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嗜神经侵袭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DKK1在非胃癌者血清中低表达,在胃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并且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胃癌筛查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夜间睡眠时间长短可能与一系列健康效应相关,为探究夜间睡眠时间与乳腺癌发病关联性,本研究以唐山开滦集团前瞻性动态队列中的女性人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方法 采用2006-2011年开滦集团体检人群中女性人群资料,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睡眠习惯、身高、体质量等基线信息及乳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24 692名女性体检者,总随访108 029.22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4.38年,新发乳腺癌病例107例.以夜间睡眠7h为参比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夜间睡眠偏短(≤6h,HR=0.99,95%CI=0.52~1.87)或偏长(≥8h,HR=0.84,95%CI=0.49~1.45)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调整年龄、受教育程度、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分析仍显示夜间睡眠时间偏短(HR=0.82,95%CI=0.43~1.56)或偏长(HR=0.94,95%CI=0.54~1.64)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无统计学关联.按年龄、打鼾情况和BMI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后,结果仍未发现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 本研究结果尚不支持夜间睡眠时间偏短或偏长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河南省某县食管癌营养干预试验队列完成了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及酶联免疫法检测了310例肝硬化个体与620例对照者的基线空腹血糖以及3项肝炎病毒学标志物(HBsAg、抗-HBc与抗-HCV)水平,并从调查问卷收集了研究对象相关特征信息.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基线特征与研究因素中的连续性变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而分类变量的比较则使用了x2检验.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各项研究因素与血糖连续性变量的依存关系进行探索用于筛选潜在的混杂因素.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提示与血糖浓度有关的因素以及考虑可疑的混杂因素均被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作为调整以分析血糖水平与及肝硬化的联系,模型中血糖最低浓度组被定义为参考水平,对回归模型统计学意义的评价使用了似然比检验.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糖浓度分别为(4.5±1.8)mmol/L与(4.2±2.1)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P<0.05);第5组中的研究对象与第1组即参考水平相比肝硬化发病风险升高,OR=1.672;并且血糖水平的升高与疾病发病风险的增加具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在对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HBsAg、抗-HCV以及饮酒情况进行调整之后,高浓度组肝硬化疾病风险的增加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1.96,P<0.05).结论 提示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可能作为肝硬化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与肝硬化发病风险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体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 (OH)D]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来自营养干预试验队列中282例肝硬化患者和564例随机对照人群基线血清的25 (OH)D及3项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c、抗-HCV)水平,并从调查问卷中收集研究对象相关基线特征信息.以846例研究对象25 (OH)D浓度四分位数为依据将其分为4个区间,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区间血清25 (OH)D浓度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25 (OH)D浓度分别为(15.3,13.8) nmol/L与(20.2,16.6) 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9,P=0.002);以第1区间(最低浓度组)为参考水平,第2、3、4区间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495 (0.333 ~ 0.736)、0.452 (0.303 ~ 0.675)、0.349 (0.231 ~ 0.527),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第2、3、4区间OR值及95% CI分别为0.499 (0.328 ~ 0.759)、0.427(0.278 ~ 0.654)、0.344 (0.222 ~ 0.532),25 (OH)D浓度的升高与肝硬化发病风险的下降存在线性关系(x2=25.200,P<0.01).结论 肝硬化发病风险随血清25 (OH)D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维生素D可能是肝硬化发病的一项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年人血清钙离子水平与肝硬化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在河南省林县食管癌营养干预试验队列中开展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利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和酶联免疫法检测281名肝硬化病例和562名对照个体的基线血清钙浓度以及HBsAg、抗一HBc、抗一HCV,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相关基线特征信息。研究对象血钙水平以三分位分组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组肝硬化发病OR值及其95%C/。结果病例组血清钙离子水平为(1.81±0.84)mmol/L,高于对照组(1.65±0.79)mmol/L,f=一2.640,P=0.008。血清钙的不同取值水平与肝硬化发病率有关(X2=6.888,P=0.0319)。血钙浓度最高组患肝硬化的风险约为最低组的2倍(OR=2.261,95%CI:1.497~3.416,P=0.002),且血钙水平与肝硬化风险呈正相关(X2=6.842,P=0.0089)。结论 中国人群中高血清钙水平可能作为肝硬化发生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础上,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 方法  收集2006-2007年开滦研究队列女性人群体检数据和hsCRP及NE检测结果等基线信息。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分析基线hsCRP水平及NE水平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队列共纳入18 866例女性,末次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随访期间共收集新发乳腺癌183例。其中,hsCRP < 1 mg/L组、1~3 mg/L组和>3 mg/L组新发乳腺癌9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829/10万、1 211/10万和1 4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8,P=0.002)。Cox分析显示:hsCRP>3 mg/L组乳腺癌发病风险是hsCRP < 1 mg/L组的1.71(95%CI:1.18~2.47,P=0.00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水平(< 3.70×109/L和≥ 3.70×109/L)差异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线hsCRP水平升高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