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手机使用在不同类型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医学生睡眠质量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医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二年级在校生作为基线研究对象,并于2020年5-6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879名学生纳入研究.通过Mann-Whitney U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关联,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2021年3月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某专科院校2 524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睡眠时间、负性情绪症状等信息, 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关联。  结果  专科生中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19.4%(490名), 28.2%(713名), 9.9%(250名), 男生(24.3%, 34.0%, 19.1%)的负性情绪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18.7%, 27.4%, 8.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1, 6.27, 36.23, P值均 < 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 专科生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参照组8~ < 9 h相比, 专科生学习日和周末的每天睡眠时间 < 7 h与抑郁和压力症状风险增加有关, < 8 h与焦虑症状风险增加有关; 与参照组 < 1 h相比, 专科生周末每天补充睡眠时间≥5 h与负性情绪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 < 0.01)。  结论  专科生较短睡眠时间以及较长周末补充睡眠时间与负性情绪症状关联密切, 指导大学生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有利于负性情绪问题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 体力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体力活动和心理健康问题关联的文献进行综述, 深入了解两者的关系, 并探索个体心理学因素、社会行为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在两者关联中的作用,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为抑郁症状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了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2019年11至12月抽取了安徽2所医学专科院校一、二年级在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有7 534名医学专科生纳入研究。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国际体力活动简版问卷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对医学专科生童年期虐待经历、体力活动以及抑郁症状资料收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体力活动的不同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1%,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高于女生的14.9%(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OR = 4.01,95%CI:3.17~5.08)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1.44,95%CI:1.20~1.74)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与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相比,无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2.08,95%CI:1.03~4.20),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 = 7.18,95%CI:4.05~12.71)、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中体力活动水平(OR = 5.22,95%CI:2.97~9.18)、有童年期虐待经历和高体力活动水平(OR = 5.11,95%CI:2.88~9.08)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0.05)。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和低体力活动水平均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存在正向关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可能有利于缓解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正格    刘景  李书琴    蒋志成    李若瑜    张诗晨    万宇辉   《现代预防医学》2021,(17):3187-3190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的关联及其性别差异。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选取安徽省2所医学专科院校8 19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PA和抑郁症状。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剂量-反应关系,据此将PA分成4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按PA分为4组:<570 MET-min/week组(1636例)、570~1331.5 MET-min/week组(2131例)、>1331.5~1848 MET-min/week组(1075例)、>1848 MET-min/week组(2692例)。7 534名医学专科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6.1%,其中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9.6%,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C五号.EPS;P〗=24.20,P<0.001)。以>1848 MET-min/week为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在总人群以及男、女生中,PA<570 MET-min/week均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有关(OR=1.50,95%CI: 1.28~1.77;OR=1.90,95%CI: 1.41~2.55;OR=1.36,95%CI: 1.11~1.65)。结论 PA与抑郁症状呈非线性关系,增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结合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暴露类型和时相探索ACEs暴露模式,探索ACEs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广东省阳江市和河南省郑州市部分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 853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questionnaire, ACE-IQ)调查ACEs暴露情况,通过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探索ACEs暴露模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关联及性别差异。结果 根据LCA可将ACEs暴露模式分为高ACEs(10.0%)、高虐待忽视(20.3%)、中等ACEs(26.7%)和低ACEs(43.0%)4组。与低ACEs暴露相比,其余ACEs暴露模式均能增加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ACEs组:OR=5.37,95%CI:4.74~6.08;高忽视虐待组:OR=2.30,95%CI:2.06~2.60;中等ACEs组:OR=1.53,95%CI:1.37~1.70);暴露于同等水平ACEs时,女生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男生(高ACEs组:ROR=1.96,95%CI:1.52~2.52,P<0.001;高忽视虐待组:ROR=1.60,95%CI:1.27~2.00;中等ACEs组:ROR=1.31,95%CI:1.06~1.63)。结论 ACEs暴露与中学生心理亚健康有关,女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减少ACEs暴露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和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情绪症状的关联。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2所高等院校的4 829名大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童年期积极经历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和层次回归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27.79%、34.11%和10.56%。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正相关(r=0.54、0.57、0.54,P均<0.001),早期正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均呈负相关(r=-0.37、-0.34、-0.34,P均<0.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乘积项对抑郁、焦虑症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5、-0.03,P<0.001、0.05)。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是情绪症状的危险因素,早期正性生活事件能够缓和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