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调查某院普通外科病房病原体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普通外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送检各类标本分离的病原体种类、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体859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563株(占65.54%),革兰阳性(G+)菌233株(占27.12%),真菌63株(占7.33%);G-菌以大肠埃希菌(40.40%) 居多,G+菌以粪肠球菌(3.96%) 居多,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病原体标本来源主要为腹腔引流/抽出液(65.43%,562株),其次为伤口或切口分泌物(10.94%,94株)、痰液(9.90%,85株)、胆汁(6.75%,58株)等。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不耐药,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20%,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51.85%、47.37%,对其他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耐药率较低的是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20%。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3.40%。结论该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主要病原体以G-菌为主,了解普通外科病房病原菌分布及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高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普外科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3年.Rotondo等撰文介绍了他们对13例腹部严重穿透性创伤患者实施分期手术治疗的新经验,其应用简单措施先行控制严重创伤导致的出血,仅作暂时关闭损伤的空腔脏器,尽快结束手术并待病人情况稳定后才在以后选择二期处理:结果证实该组病例的术后存活率较传统一期手术对照组有明显提高(77%vs11%)。据此提出“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外科理念。此后,DCS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接受。近十年来,该理念已由适用于急诊手术而延伸至择期手术中。本文旨在重点归纳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及普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相关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手术的20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腹股沟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处理方法与临床经验。结果 20例病人均成功手术治疗。开放手术17例中12例行一期缝合,术后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为50%,其中1例补片残留感染再次手术取补片,5例取补片后伤口敞开引流,二期缝合;腹腔镜手术3例,其中1例放置补片后感染再次手术取补片,最后均治愈出院。全部病例随访3~29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补片残留感染,1例病人于术后3个月出现腹股沟疝复发,再次行疝修补。结论在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影响因素众多,通过手术取出感染补片是补片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某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整改效果。方法查阅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普通外科47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病历资料,2012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前组,2013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后组。评价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整改前的94.47%(239/253)下降至整改后的2.25%(5/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54,P0.00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66.80%(169/253)提高至98.20%(2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07,P0.001);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结论医院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改活动,有效降低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费用,提高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引流液中外泌体microRNA(miRNA)表达变化,探讨其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例PTC患者术后第一天切口引流液,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引流液为对照,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引流液中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标记蛋白检测验证外泌体的特征,提取外泌体中的RNA进行miRNA芯片检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囊泡形态、粒径大小及特异性蛋白标记证实术后引流液中存在外泌体,miRNA芯片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P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引流液外泌体miRNA谱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以hsa?miR?609的表达差异最为显著。生物信息学结果提示预测的hsa?miR?609的靶基因和PTC肿瘤发生紧密相关。结论 术后引流液来源的外泌体中的miRNA表达异常在PT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