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髋关节翻修术失败原因以及与失败相关的手术技术、假体材料和患者相关易感因素对于不同失败原因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1月至2008年6月30例髋关节翻修术失败(26例为初次翻修术失败,4例为再次翻修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均为单侧病例.患者初次置换平均年龄49岁(25~68岁),初次翻修平均年龄53岁(27~72岁),平均间隔时间43.8个月(0~156个月).对比分析髋关节翻修术与初次置换的失败原因,同时对初次翻修年龄以及翻修失败时间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以再次翻修或假体取出作为终止点,30例翻修术失败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22例(73.3%)、感染性松动4例(13.3%)、假体周围骨折3例(其中1例合并假体柄断裂)(10.0%)以及假体不稳定1例(3.3%).患者行最后一次翻修或假体取出平均年龄58岁(38~77岁),距离上一次翻修平均间隔78.8个月(1~216个月).初次翻修时高龄组(60岁以上,n=12)翻修失败时间显著低于低龄组(60岁以下,n=18)(P<0.01).结论 未能获得翻修假体的有效固定与感染复发是全髋关节翻修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关节重建理念的局限与手术技术的缺陷是导致翻修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短重建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取外踝尖下方1.5~2.0,跟距关节水平横形小切口,短重建钢板固定跟骨骨折36例44足。结果本组获得随访3~36个月,采用Fernandez评分标准分为4级:本组优26足,良9足,可7足,差2足,优良率为79.54%,优良可率达到95.45%。结论本组所设切口位于跟骨前中部,易于暴露后关节面,因后关节面的凸面与距骨的凹面相吻合,及结节关节角的较好恢复,符合生物力学稳定性要求,减少了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的发生率。术中手术技巧的运用,显著减少了创口感染、延迟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我们采用髌骨骨折复位克氏针加改良环扎钢丝加张力带固定[1]治疗髌骨骨折48例,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龄25~78岁,中位年龄43岁,骨折均为单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元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抗血栓治疗对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6例术后予常规抗血栓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7、14 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术后2周DVT发生率,比较2组术后输血量、48 h引流量及术后3 d大腿、小腿周径,术后3、7、14 d血栓溶解疗效,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前和术后3、7、14 d凝血指标及血浆D-D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T、APTT明显延长,FIB、TT、D-D水平明显下降;对照组术后7、14 d凝血指标及术后3、7、14 d血浆D-D水平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7、14 d凝血指标和D-D水平与本组术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3、14 d PT、APTT长于对照组(P0.05),FIB、TT、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治疗组PT、FIB、TT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输血量及术前大腿、小腿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48 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 d大腿、小腿周径均较本组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第3、7、14 d血栓溶解总有效率分别为77.77%、88.89%、94.44%,对照组分别为55.17%、65.52%、68.96%,治疗组术后第7、14 d血栓溶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关节功能总优良率(95.00%)高于对照组(80.36%,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减联合常规抗血栓治疗能显著降低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通,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经皮给药系统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促渗剂的改进、以及离子导入、激光、电致孔、超声导人等新技术的发展,低频超声经皮促透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引起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本文就低频超声的作用机制、影响作用效益的因素、动物实验研究以及安全性评估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髌骨骨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1.65%,可由直接或间接外伤所致。髌骨骨折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伸膝装置的连续性丧失及潜在的髌股关节失常。利用环扎髌骨及髌前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仍存在切除髌骨的问题。2000年1月-2005年1月设计先用克氏针将骨折块复位固定,再用钢丝环扎髌骨及髌前“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类型,探寻不同证候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从我院门诊系统中以"膝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和"膝痹"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提取28 763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就诊日期以及诊断信息,对上述信息进行整理后,按照节气进行统计.结果:患者平均年龄是(64.24±12.60)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2月—2011年1月通过正骨手法配合新型改良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病人22例,根据X线表现、患者主诉及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功能恢复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0~25个月的随访,本组22例病人,其中优17例,良3例,一般2例;总优良率:90.9%。结论:正骨手法配合三维骨科牵引固定架治疗三踝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肿痛安胶囊治疗痰血瘀滞型膝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肿痛安胶囊与独一味胶囊治疗痰血瘀滞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方法将120例辨证为痰血瘀滞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给予肿痛安胶囊、独一味胶囊口服,2粒,3次,d。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WOMAC积分、综合疗效等变化,最终评估两者的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前、用药2周后的症状体征评分、WOMAC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结束后,组间症状体征评分、WOMAC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35)。治疗结束后综合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肿痛安胶囊较独一味胶囊治疗痰血瘀滞型膝骨关节炎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及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疼痛的原因.方法 对3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全麻下手法复位结合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PMMA 量3.4 ml(2.5~4.0 ml)/单椎体,术后72 h佩戴腰围下地活动.结果 每个椎体手术时间平均48 min(35~65 min),根据VAS评分标准.术后72 h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