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急性戊肝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55例慢性乙肝患者分成两组,一组25例为乙肝合并戊肝急性感染,另一组30例为单纯慢性乙肝组,对两组进行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结果乙肝合并戊肝急性感染组黄疸深[TB(319.78±153.94)μmol/L)],血清白蛋白更低[(33.39±5.17)g/L],凝血功能恶化[PTA(52.92±28.04)%],重肝发生率(40%)、并发症发生率(32%)及死亡率(12%)均明显高于单纯乙肝组(P〈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戊肝急性感染可诱发慢性肝炎活动及重症化,并发症增多,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β-半乳糖苷酶(LacZ)报告基因在小鼠肝脏的分布及表达情况,评价腺病毒载体作为基因治疗转导系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的目的基因导入及表达奠定基础。方法将Balb/c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暴发性肝炎组,给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108PFU腺病毒,收集24h、48h、72h、96h、120h和第7天小鼠血清,检测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同时取肝脏、肺脏、心脏、肾脏标本进行X-gal染色,以观察腺病毒载体在各脏器的表达情况。取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组小鼠24h、48h、72h、96h肝脏,检测腺病毒载体在肝脏的表达情况。结果腺病毒载体主要在小鼠肝脏表达,并于72小时表达最高,在正常小鼠及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中表达效率分别约55.7%和25.7%,之后逐渐消减;正常组小鼠注射腺病毒载体后,肝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报告基因可在肝脏高效表达且未见明显的肝损害,可作为基因治疗中安全有效的基因传递系统用于治疗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TB)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联合应用对艾滋病(HIV/AIDS)合并肺结核潜伏感染(LTB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4月我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感染者20例,其中合并LTBI的10例患者作为HIV(+)TB待排组,其余作为单纯HIV(+)组;HIV阴性(-)30例,合并LTBI的10例患者作为HIV(-)TB待排组,其余作为单纯HIV(-)组。以诊断TB标准(病原学检验)做参照,以上述四组人员为对象,比较结核菌素实验(TST)和T-SPOT诊断TB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TST与T-SPOT诊断TB的一致性,以及CD4+细胞计数对两者的影响。结果 T-SPOT在TB诊断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TST,在HIV(+)TB待排组和HIV(-)TB待排组中,T-SPOT和TST诊断TB一致性良好(Kappa>0.75)。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能够引起T-SPOT与TST对TB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的明显增加,且T-SPOT优于TST。结论在AIDS合并LTBI人群中,T-SPOT对TB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TST,且T-SPOT对TB的诊断价值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人Fas(hFas)和人TNFR1(h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0-hFas、pcDNA3.0-hTNFR1和microRNA(miRNA)干扰质粒p-hFasmiRNA、 p-hTNFR1miRNA,初步验证其在体外细胞系对Fas和TNFR1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 从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中获得模板cDNA,通过PCR扩增出hFas和hTNFR1全长片段,将目的 片段通过T载体过渡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0,得到重组质粒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利用miRNA设计软件,针对Fas和TNFR1基因分别设计3对pre-microRNA(pre-miRNA)序列,通过T4连接酶将pre-miRNA克隆至pcDNA6.2-GW/EmGFP-miRNA表达载体,同时构建非相关干扰质粒.构建成功的p-hFasmiRNA1、p-hFasmiRNA2、p-hFasmiRNA3和p-hTNFR1miRNA1、p-hTNFR1miRNA2、p-hTNFR1miRNA3分别与pcDNA3.0-hFas和pcDNA3.0-hTNFR1共转染至人293T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48 h后对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结果通过测序鉴定表明Fas和TNFR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RNA干扰质粒均构建成功.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抑制效率分别可达到87%和80%.Western blot结果也同样证实干预组的Fas和TNFR1基因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结论 成功构建了hFas和hTNFR1的真核表达载体和microRNA干扰质粒,并初步证实构建的microRNA干扰质粒在细胞水平对hFas和hTNFR1的表达具有特异性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为临床进一步的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有明确的湖北接触史。发热6例,乏力7例,咳嗽4例,咽痛4例,气促2例,胸痛1例;6例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有4例出现淋巴细胞下降,嗜酸性粒细胞下降7例,CRP升高6例;电解质代谢紊乱6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抗体IgM阳性7例;胸部CT呈现间质性肺炎改变的7例。7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乏力、干咳、咽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气促和胸痛,少数症状有腹泻、结膜炎;普遍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及电解质代谢紊乱;肺部CT特征性间质性肺炎对诊断及病情评估有着重大意义;核酸检测联合抗体筛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早期给予支持治疗(包括心理支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人fg12凝血酶原酶(hfg12)短干扰RNA(siRNA)在体外对hfg12凝血酶原酶基因表达的干预效应.方法 构建产生hfg12短发夹状RNA(shRNA)的载体p-hfg12shRNA,将其与hfg12-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EGFP-hfg12共转染到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转染48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在CHO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细胞阳性率.将P-hfg12shRNA和hfg12表达质粒pcDNA3.1-hfg12共转染到CHO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fg12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分为4组:共转染p-hfg12shRNA和pcDNA3.1-hfg12为干预组,共转染无关序列shRNA表达质粒和pcDNA3.1-hfg12为非相关干预组,仅转染pcDNA3.1-hfgl2为未干预组,不转染任何质粒为空白组.结果 在CHO细胞中,含p-hfg12shRNA的干预组较未干预组和非相关干预组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荧光细胞数明显减少;荧光表达阳性细胞率:干预组α为6.5%±0.2%,未干预组0t为40.1%±1.8%,两组比较,x<,2>=8.05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效率达85.5%.hfg12shRNA显著抑制了hfg1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干预组hfg12 mRNA水平为0.11±0.01,未干预组为0.84±0.06,两组比较,F=10.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hfg12shRNA可在体外高效特异地抑制hfg12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的体内干扰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个模拟人类疾病进程的猪急性肝衰竭(ALF)模型,用于ALF治疗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疗效评价,检测模型中猪纤维介素(pfg12)的表达情况,为针对fg12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和依据. 方法造模组耳静脉快速注射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剂量1.2 g/kg;对照组耳静脉快速注射5%的葡萄糖,剂量12 ml/kg.观察两组动物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pfg1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pfg12蛋白的表达.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成功建立了与人在临床表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相似的猪ALF模型;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组猪肝组织中pfg1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95,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造模组猪肝组织中有明显的pfg12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坏死区域的肝细胞、炎症浸润细胞、肝血窦内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动物肝组织未见pfg12阳性着色.结论 以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猪ALF模型可用于评价肝衰竭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疗效及安全性;pfg12在猪ALF动物模型的肝组织中异常高表达,提示其参与了ALF时肝细胞坏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郭健文  姚维敏  陈焰 《黑龙江医学》2017,(12):1213-1214
目的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01—2017-01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及病毒学无应答(NR)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两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确切,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进一步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