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确诊为Ⅲ型前列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关元、命门、中极、足三里等穴,观察组给予体外冲击波联合温通针法针刺治疗,选穴同对照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黄汤水煎剂对E.coli细胞内编码ESBLs基因TEM,CTX-M,SHV,OXA以及编码膜外排泵蛋白AcrAB-TolC基因Acr-AB表达的干预效果,探讨中药对细菌耐药性逆转的可能性。方法:采集鉴定ESBLs阳性E.coli菌株30株,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三黄汤的MIC(最低抑菌浓度),选取低于MIC的不同浓度在规定时间下培养耐药E.coli,测定不同浓度逆转效果和最佳逆转浓度,并以最佳逆转浓度培养24小时后提取菌体的总RNA进行RT-PCR,检测TEM,CTX-M,SHV,OXA,Acr-AB的表达量是否受到影响。结果:三黄汤水煎剂对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2g/mL;对照组与用药组相比,OXAQ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XAJ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基因中,编码OXA型ESBLs的基因表达量在干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能通过抑制ESBLs阳性E.coli内ESBLs的活性和表达量,降低细菌耐药性,且其逆转作用与中药浓度有关;0.2 g/mL三黄汤对ESBLs阳性E.coli体内的ESBLs编码基因OXA有抑制作用,可使其表达量下降;尚未发现三黄汤对受试菌TEM,CTX-M,SHV,Acr-AB基因有明确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清热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方法 样品经过浓盐酸调节pH值,沉淀加氯仿提取,75%乙醇洗脱沉淀,得到黄芩苷,在λ=278.0 nm波长处测定.结果 黄芩苷在4.0~12.0 μg/ml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7.116 0 x 0.488 4,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84%(n=6).结论 此方法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药对大肠埃希菌抗生素耐药性逆转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云鹏  程宁 《陕西中医》2009,30(3):366-368
目的:探讨三黄汤、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三种汤剂对ESBLs阳性E.coli恢复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可能性及逆转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和双纸片协同法筛选产ESBLs的E.coli,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确定三种中药方剂的MIC,选取低于MIC的不同浓度在规定时间下培养耐药E.coli,测定各中药不同浓度的逆转效果和最佳逆转浓度。提取ESBLs并测定酶活性和含量。结果:三黄汤在0.2g/ml24h,黄连解毒汤在0.1g/ml24h,五味消毒饮在0.3g/ml24h的逆转效果最佳,但与克拉维酸(30μg/m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够通过抑制ESBLs的活性和减少产量达到逆转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从陕北细叶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干燥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结合现代波谱学方法及其理化性质对其结构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1)、细叶远志皂苷(2)、6-甲氧基香豆素(3)、7-苯基-1-羟基-2,3,6-三甲氧基(口山)酮(4)、1,8-二羟基-3,4,7-三甲氧基(口山)酮(5)、芒果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芦丁(8)、丁香醛(9)、水杨酸(10)。其中化合物3、4和5为首次从远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一新(口山)酮。采用El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3、4和5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5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化合物4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从细菌角度研究探索肿瘤的病因,我们对29份食管癌标本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所有病例术前均确诊无误。分离鉴定按常规细菌学方法进行。结果共分出草绿色链球菌等14种72株。72株中已鉴定者60株,未能鉴定者12株。已鉴定60株中,草绿色链球菌35株(58.3%),分离自29例标本的26例,分离率最高(82.75%)。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18.3%),分离自29例标本的11例,分离率为34.48%,其余比较分散。由此看来,食管癌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初步评价了其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从北柴胡根部共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蛇床子素(1)、欧前胡素(2)、异补骨脂素(3)、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4)、反式-对羟基桂皮酸(5)、反式-3′,4′-亚甲二氧基桂皮酸(6)、反式-阿魏酸(7)、伞形花内酯(8)、七叶内酯(9)、迷迭香酸(10)、紫花前胡苷(11)、紫丁香苷(12)、5,7,3′,4′-四甲氧基黄酮(13)、5,7,4′-三羟基-6-异戊烯基异黄酮(14)、芹菜素(15)、木犀草素(16)、槲皮素(17)、牡荆素(18)和金丝桃苷(19)。结论 化合物3~6、8、10~14、18和1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1、16和18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慈菇消脂丸高剂量组(n=10)、慈菇消脂丸低剂量组(n=10)、东宝肝泰阳性药物对照组(n=10),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4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同时给予中药和阳性药物干预。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肝组织,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PX)。分别用免疫组化技术和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脏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镜下可见肝细胞内大量脂滴。中药治疗组及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脂肪性肝炎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大鼠血清TG,TC,ALT,AST和肝脏MDA明显降低,而SOD,GPX活性明显增加。正常组大鼠肝组织内几乎无TNF-αmRNA和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NF-α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及阳性药组大鼠肝组织内TNF-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药高剂量治疗组作用较阳性药组显著(P0.05)。结论:TNF-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菇消脂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抑制脂质过氧化、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中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ZH2)对Nrf2-ARE氧化还原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3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第5天处死并收集标本.微孔板法检测血清中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EZH2、Nrf2、NQO1和HO-1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较空白对照组上升(P<0.05),实验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结果 发生肝损伤,而实验组小鼠肝损伤有所缓解;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EZH2 mRNA和蛋白水平下降(P<0.05),实验组进一步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Nrf2、NQO1和HO-1 mRNA和蛋白水平上升(P<0.05),实验组进一步上升(P<0.05);Chip结果 显示模型组H3K27me3水平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实验组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ADLI中EZH2表达下调,抑制EZH2表达可缓解肝损伤程度,EZH2对ADLI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在Nrf2启动子区进行H3K27me3修饰,进而通过调控Nrf2-ARE抗氧化应激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