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4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和控制,为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2019年5月-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ICU的6例CRKP感染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针对性防控策略。结果共发生CRKP医院感染6例;其中5例的住院时间和床位存在重叠或相邻;6例患者的保洁人员为同一人;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CRKP检出率为3.13%(2/64),分别从呼吸机和保洁人员手检出;患者检出的6株CRKP菌株和环境检出的2株CRKP菌株药敏结果基本一致。采取改进环境清洁消毒流程、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科室人员管理和全员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及督导等针对性防控策略后,此次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神经外科ICU内环境清洁消毒不彻底以及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导致此次疑似CRKP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并调查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策略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兔肢体缺血模型,观察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4 d皮下注射7.5μg/kg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悬液。制备兔肢体缺血模型,将干细胞悬液分10~12个点注射于手术切口两侧肌肉,实验组动物于移植后第18天重复进行干细胞动员并在第22天进行第二次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多普勒超声显示手术肢体的血液供应阻断,模型制备成功。1周后检测侧支循环开始建立,实验6周后,二次移植兔缺血部位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26.1个,单次移植兔为2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更好地改善肢体缺血。  相似文献   
3.
背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培养多采用体积分数10%的血清,但关于血清体积分数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少有报道。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不同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中的增殖情况。方法:分别配制血清体积分数为10%,20%和30%+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清体积分数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不同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中的增殖,并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与结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体积分数10%血清培养液中增殖速率和增殖指数均最低,在体积分数30%血清培养液中最高,3组细胞的不同时间点的增殖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果证实,体外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增殖具有血清体积分数依赖性,高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的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诱导为成熟树突细胞.方法 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悬液,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第0天加入GM-CSF 1 000 U/ml、IL-4 500 U/ml,第4天2/3量换液,补足GM-CSF、白介素(IL)-4,并加入肿瘤坏死因子(TNF)-α 500 U/ml诱导其成熟,以后每隔3天2/3量换液.结果 培养至第11天,收集培养的1×105~2×105个树突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CD83+(52.9±5.8)%,CD86+(79.2±8.1)%,HLA-DR(65.8±5.7)%,CD1a(51.3±6.4)%,及CD+14(4.72±2.16)%.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及TNF-α联合培养能诱导出成熟树突细胞.为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临床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更优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的脐带血,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50份脐血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每组25份,分别以1.5×10^7/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5 cm^2培养瓶中。对照组贴壁3 d后弃上清,去除未贴壁细胞,更换新鲜培养液;改良组贴壁0.5 h后弃上清,去除未贴壁细胞,更换新鲜培养液。结果对照组杂细胞较多,最终成功培养出8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改良组杂细胞较少,最终成功培养出18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结果显示,所培养出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极弱表达CD34、CD106等造血细胞标志,稳定地高表达CD29、CD44、CD105等间充质细胞相关的表面抗原标记物。结论采取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0.5 h弃上清更换新鲜培养液可以明显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其结果优于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3 d弃上清更换新鲜培养液。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培养多采用体积分数10%的血清,但关于血清体积分数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不同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中的增殖情况。 方法:分别配制血清体积分数为10%,20%和30%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清体积分数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不同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中的增殖,并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生长状态。 结果与结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在体积分数10%血清培养液中增殖速率和增殖指数均最低,在体积分数30%血清培养液中最高,3组细胞的不同时间点的增殖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或P < 0.01)。结果证实,体外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增殖具有血清体积分数依赖性,高血清体积分数培养液的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TP荧光检测法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现场监测督导的效果。方法某院2015年各季度采用生物荧光检测仪对医务人员手、环境物体表面,以及清洁工具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反馈检测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共检测1 294份标本,合格率为62.75%。医务人员手、环境物体表面,以及清洁工具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从第一季度的54.35%、50.30%和60.26%,提高至第四季度的76.42%、64.80%和79.52%,经趋势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务人员手、环境物体表面,以及清洁工具对应的相对光单位值(RLU)中位数分别为20.00、85.00和35.00。 结论ATP荧光检测法用于现场督导,作为评价清洁效果的手段,可以促进手卫生和环境清洁度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该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收率.方法 脐血40份,每份40 ml,分为常规组和优化组,每组20份.常规组脐血与NS1∶1混合稀释后,直接通过Ficoll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优化组通过先将脐血洗涤一次,加入等量NS充分吹打混匀,200目筛网过滤,保持细胞悬液和Ficoll分离液1:1的体积比进行分离操作.对每份分离得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通过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计数.结果 常规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1份界面不清晰,同时均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优化组分离后的白膜层有1份界面不清晰,仅有极少的红细胞混入.两种方法收集的脐血单个核细胞数比较,优化组多于常规组(P<0.01).结论 通过对密度梯度离心法的步骤进行优化,可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9.
树突细胞联合CIK杀伤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同源性树突细胞(DC)共同培养后增殖活性和细胞表型的变化,以及对SPC-A-1人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MBC),根据黏附特性的不同将贴壁细胞诱导为成熟的DC,同时将非黏附细胞诱导分化为CIK,在培养第9 d时将DC和CIK细胞按1∶20混合共培养3 d,同时以单纯CIK细胞为对照,运用LDH释放法检测对SPC-A-1的杀伤活性.结果 DC-CIK共培养后的增殖速度快于单纯的CIK细胞,培养12 d时CIK和DC-CIK的CD3+CD8+,CD3+CD56+双阳性率分别为51.2%±6.6%,21.4%±4.2%及70.7%±5.9%,39.6%±4.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在5∶1~20∶1效靶比范围内,DC-CIK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CIK(P<0.05),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活性增强.结论 DC-CIK的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均高于单纯的CIK细胞.  相似文献   
10.
徐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美  吴燕  谭昆 《中国校医》2004,18(1):48-49
为了解徐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的质量,笔者将2000年8月~2003年7月共81949例次无偿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