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瘤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TTP)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起病急、易复发、病死率极高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血栓所致的多系统损害。近年的研究表明 ,对此类疾病只有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方能有效地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院 1 995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收治的 8例患者报告如下 ,并结合文献予以讨论。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诊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其中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1 3~ 60…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CD34 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方法: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3例AA、22例MDS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CD34 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结果: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组、MDS-难治性贫血(RA)组与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BMMNC中CD34 细胞的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CSFR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少数慢性AA(CAA)患者(1/9)BMMNC中的CD34 细胞少于0.1%。多数G-CSFR表达率低(<14%)的患者(7/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而表达率正常(14.0%~28.9%)的患者(1/6)很少见;表达率高(>28.9%)的患者(3/7)也可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结论:造血干细胞减少是AA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其表面G-CSFR的表达率不是影响AA的主要因素;MDS患者CD34 细胞比率升高是一个预后不良的指标,G-CSFR的检测可部分解释MDS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ar)对AML的疗效明显优于ALL的可能机制。方法:以成人AL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其遗传性和体内细胞相似的特点,模拟人体用药后的最大血药浓度,采用高、中、低3种浓度梯度对HHar进行研究。采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二苯胺法、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充分证实HHar确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并进一步选取其中较为经济的光镜下计数细胞凋亡率、二苯胺法定量测定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率及锥虫蓝染色光镜下计数坏死率3种方法定量观察HHar对ALL及AML原代细胞的诱导凋亡和杀伤,得出相应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ar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结论: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这是其临床疗效优于ALL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ANLL缓解率影响因素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的应用)许洪志,徐功立国内关于ANLL缓解率影响因素分析的资料很多,但多采用单因素分析。要想充分利用治疗前资料比较客观、全面地估计其预后,必须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来识别有意义的预后特征,比较其对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前普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类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功能衰竭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尽管二者发病机制不同,但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为了深入揭示AA和MDS本质,我们用流式细胞术(FCM)对AA和MDS患者CD34^+细胞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的比例及其表面的G—CSF受体(G—CS—FR)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合并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医院感染防治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01年10月-2003年10月住院治疗的311例AL病例。填写统一的个案登记表。其中144例为医院感染组,167例无任何感染为非医院感染组,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后,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6.3%,例次发生率为51.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血液、口腔为主,感染部位不明患亦占一定比例。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6.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较敏感。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年龄、糖皮质激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化疗周期、住院天数、治疗阶段、近期感染和住院季节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医院感染发生率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AL治疗水平和延长患生存期的重要方面。致病菌多数为条件致病菌、耐药率较高,病情复杂,进展迅速,预后凶险。年龄、糖皮质激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化疗周期、住院天数、治疗阶段、近期感染和住院季节是AL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以探讨二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例MDS患者、13例AA患者及12例非血液病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MNC的比率。结果 AA组与对照组、AA组与MDS-RA组、AA组与MDS-RAEB组、MDS-RA组与MDS-RAEB组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重型AA(SAA)患者(3/4)及很少慢性AA(CAA)患者(1/9)的骨髓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0.1 %。结论 骨髓CD+34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判断AA患者病情及MDS患者的预后,亦可用于鉴别AA和MDS。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采用小切口方法,观察手术效果。结果小切口阑尾切除手术效果满意,随访半年未见任何并发症。结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随访1~1.5年,无近远期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阑尾炎的治疗方法,值得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邹俊晖  许洪志 《山东医药》2006,46(16):88-89
1981年Rowley等首先观察到治疗相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MDS/t-AML)中5、7染色体的异常,可能为SL的标志。Takeyame发现189例t.MDS/t-AML患者中77%有5、7或11染色体异常,11/58有MLL基因重排。1987年Ratain最先发现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t-AML中11q23的易位,其断点在MLL基因的BCR区。Batain等检查了177例t-MDS/t-AML中17例为5q综合征的难治性贫血(RA),5q段内缺失呈跳跃性,其常见的近端断点为q13,远端断点为q33.3,最常见的缺失为del(5)(q13、q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