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例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病变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肢体运动障碍,骨髓及外周血检查提示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维生素B120.5 mg/次,隔日肌肉注射1次及叶酸片口服,10 mg/次,每日3次,14 d后血红蛋白上升,细胞巨幼变改善,双下肢疼痛明显好转,长期随访患者肌力改善不明显。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并发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并不能准确反应机体是否真正缺乏维生素B12,致病主要原因为细胞内维生素B12缺乏。贫血程度与神经系统病变严重程度无正相关性,本病神经系统损害恢复慢或不明显,治疗早晚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2.
3.
苏玉璇  张伊莉 《淮海医药》2010,28(5):405-40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科学合理的治疗对策。方法根据2009年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应用抗菌药物。结果 30例患者中27例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3例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并最终导致死亡。感染难以控制的因素主要是年龄超过60岁及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原发耐药。结论应用CHINET监测应用抗菌药物,可显著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和B细胞特异单克隆白血病毒整合位点1(Bmi-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二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DLBCL石蜡标本和4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织中HIF-1α和Bmi-1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HIF-1α和Bmi-1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19%和64.06%,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IF-1α和Bmi-1的表达在临床分期及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年龄、性别、淋巴结外侵犯、全身症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1α和Bmi-1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ice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人胃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中Dic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icer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7.5%,癌旁正常胃组织为85.O%,Dicer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高、中度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早期患者Dicer阳性率均高于低度和未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进展期患者(P〈0.05~P〈0.01),而在性别、年龄和癌灶原发部位间Dice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Dicer表达明显降低,并且Dicer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ima,DLBCL)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两者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0例DLBCL石蜡样本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织中Bmi-1、c-myc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DLBCL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Bmi-1和c-myc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65.0%和75.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Bmi-1和c-myc的表达在临床分期及国际预后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在年龄、性别、结外侵犯、全身症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mi-1和c-myc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DLBCL的疗效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例初治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常规化疗序贯吉非替尼治疗:常规化疗,每3周重复,最多不超过6个周期,化疗疗程结束或化疗中出现病情进展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5例(33.3%),疾病稳定7例(46.7%),疾病进展3例(20.0%),有效率33.3%,疾病控制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3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皮疹等。结论: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方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病人调节性T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ITP病人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rhTPO治疗。比较2组病人疗效,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治疗前后Treg细胞和Th1、Th2细胞表达水平及Th1/Th2比例。结果观察组病人疗效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前,2组病人Treg细胞和Th1、Th2细胞表达水平及Th1/Th2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病人Treg细胞及Th2细胞均较治疗前明显上调(P < 0.01),Th1细胞和Th1/Th2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1),且观察组Treg细胞及Th2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h1细胞和Th1/Th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ITP能通过增加病人Treg细胞数量、纠正Th1/Th2细胞平衡,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来那度胺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Vd)方案治疗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NDM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硼替佐米+表柔比星+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 观察组给予RVd方案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Treg细胞(CD4+ CD25+ FOXP3+)及NK细胞(CD3- CD56+ CD16+)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4个疗程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95.0%(19/20), 高于对照组的77.8%(14/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前, 两组患者Treg细胞和NK细胞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81、0.650)。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Treg细胞水平由治疗前的(1.5±0.5)%提高至(4.7±1.3)%(P=0.008), 观察组患者Treg细胞水平由治疗前的(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不同给药频率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PLT)减少症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化疗后PLT减少症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连续给药,给予rhTPO 15000 U,每日1次,用药14次;B组为隔天给药,给予rhTPO 15000 U,隔日1次,用药7次.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病人PLT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病人PLT<50×109/L的持续时间及恢复至75×109/L、100×109/L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P<0.01);所有纳入最后疗效评估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rhTPO连续给药比隔日给药对白血病化疗后病人PLT水平有更好的提升作用;在降低出血风险和用药安全性方面,rhTPO 2种给药方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