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05例次急性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检查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和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病原体构成以细菌为主.广谱抗感染治疗后,293例次感染均有效控制.结论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应早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细菌及真菌药物对控制感染及降低与感染相关的病死率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9例初治ITP患者及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11c^+树突状细胞(DC1)、CD123^+树突状细胞(DC2)亚群的数量。以上29例患者按1mg/kg.d的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分析ITP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变化与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9例ITP患者外周血CD123^+DC比例及绝对数有明显降低(P〈0.05,)而CD11c^+DC比例和绝对数无显著差异(P〉0.05)。29例ITP患者中经泼尼松常规治疗两周后有效的患者有16例,无效的有13例,将这两组治疗前的外周血DC亚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有效组的CD123^+DC有明显下降(P〈0.05),CD11c^+DC无明显差异(P〉0.05)。而无效组CD123^+DC及CD11c^+DC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异常可能与部分ITP的发病有关。DC2下降的ITP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短期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3.
丁倩  曹隽  肖仕珊  黄竹筠 《贵州医药》2013,37(6):521-52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0万。由于其患病年龄大、缓解率低、复发和难治率高,因而目前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靶向治疗肿瘤是当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硼替佐米是一种靶向抗骨髓瘤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氟马替尼二线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CML-CP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患者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后出现全身皮疹,不耐受,并检测出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SF3R)exon17(p.P733T)突变,转换氟马替尼治疗3个月后复查ISBCR-ABL1(P210)/ABL1达到主要分子学缓解(MMR);另1例患者伊马替尼治疗2年一直未达到MMR,转换氟马替尼治疗3个月后复查ISBCR-ABL1(P210)/ABL1达到MR4.结论 对于伊马替尼不耐受或效果不佳的CML-CP患者,氟马替尼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双环醇预防非M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相关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初治非M3型AML患者1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BI75(双环醇75mg口服,n=50)、BI150(双环醇150mg口服,n=50)及阿托莫兰组(2g/d,n=50)。分别于中剂量阿糖胞苷化疗前、化疗后7、14d对肝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共监测3个疗程。[结果]阿托莫兰组在3个疗程中,其预防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疗效均低于BI150及BI75组;此外,从第2疗程起,BI75的DILI发生率即明显高于BI150组,且随疗程次数的递增,这种差异性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此外,大剂量阿糖胞苷相关性DILI患者年龄较大(约半数为50~59岁)、且多发生于接受2~3次大剂量阿糖胞苷者(83.86%)。[结论]双环醇可有效预防大剂量阿糖胞苷所致的DILI,而150mg/d较75mg/d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