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6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对30名乙二醇生产工人尿酶及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变化的研究,初步探讨了乙二醇对人体肾功能的潜在影响。乙二醇接触组工人尿酶及尿中低分子蛋白排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肾脏功能受到损害,但无任何临床表现,一般肾功能检查显示正常。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接触乙二醇可导致慢性肾小管功能障碍,而尿 NAG 和α_1-m 是反映乙二醇所致肾损较为敏感的二个指标,可用作非损伤性对肾功能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拟除虫菊酯(Pyrethroids,下简称PT)是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新型杀虫剂。其有效杀虫成份渊源于植物除虫菊花(Chr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的天然除虫菊素(Natural Pyrethrins)。PT系人工合成而与天然除虫菊素类似的化合物,目前至少有1000种,由于这类农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残留、易生物降解等特性,对短期或长期接触人群无明显的慢性毒作用或潜在的健康危害,多数动物实验证明为非致癌、致畸、  相似文献   
3.
麦草丹是新型选择性激素除草剂。急性毒性试验结果:麦草丹纯品对雄性大鼠口服LD_(50)为1,710mg/kg,雌性为3,830mg/kg。其胺盐制剂LD_(50)雄性大鼠为650mg/kg,雌性为1,720mg/kg。二者皆属于低毒性农药。麦草丹纯品喂养大鼠3个月亚急性试验,从肝肾功能、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证明无毒害作用剂量为640ppm。麦草丹的蓄积系数为8.4,表明基本无蓄积作用。据亚急性试验初步推算麦草丹的每日容许摄入量(ADI)为0.64mg/kg。  相似文献   
4.
采用肺灌洗液分析法和立体学技术,观察了经气管染毒氰戍菊酯(Fen)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酸性磷酸酶、溶酶体的体密度、面密度和数密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这些测试参数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反应特征。本次研究结果从生化和亚细胞水平为评价Fen的细胞毒性、阐明生物膜损伤机理以及制订Fen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染毒氰戊菊酯大鼠肺细胞及其膜性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0.19mg/kg氰戊菊酯未诱发肺细胞毒反应;0.93mg/kg仅引起以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的轻度肺泡炎;≥4.66mg/kg时,可导致肺实质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构成的明显改变、细胞生物膜结构的严重损伤、细胞大量溶解死亡以及多个融合细胞灶的形成。这些反应可发生于染毒后30分钟,4~24小时达高峰,4天后恢复正常。本次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氰戊菊酯,对肺脏的毒性毒理,并为制订其卫生标准,提供了细胞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大鼠经气管染毒4.66mg/kg氰戊菊酯后,不同时间BALF与血清免疫生化反应。4h时,BALA中LDH、MDH、Tpr、ALb、IgA、IgG和IgM含量均显著升高,血清仅IgM升高,而TPr和ALb显著下降。这些反应的达峰时间一般在34~96h。4~1:d,各参数值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果提示,4.66mg/kg氰戊菊酯可诱导急性肺损伤,抑制或破坏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7.
田海林  翟为雷 《卫生研究》1994,23(4):249-250
调查车间空气中氰戊菊酯平均浓度为0.126mg/m3(0.083~0.216mg/m3),为卫生标准的2.5倍。接触工人主要症状为呼吸迫刺激和皮肤搔痒,工人血液中酸性磷酸酶、白蛋白、总蛋白含量降低,而碱性磷酸和α1-抗胰蛋白酶则升高。  相似文献   
8.
氰戊菊酯和甲苯以4:5混合时,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总数、FCR活性、吞噬杀菌功能及其在电镜下的形态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乳酸脱氨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毒效应上均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立体学原理和方法,对染毒氰戊菊酯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构参数包括细胞核、细胞浆、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脂滴的体密度,脂滴、溶酶体、线粒体外膜的面密度和数密度。绝大多数参数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从Gibson在1955年阐明了铅能够抑制血红素合成所必需的巯基酶的原理后,人们对红细胞锌原卟啉(Zpp)、红细胞原卟啉(Ep)和血中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作为铅中毒或铅污染指标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主要评价这三种指标的优缺点和它们与血铅(Pb-B)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红细胞锌原卟啉(Zpp) 人体内过量的铅可以抑制能催化原卟啉Ⅸ和铁结合成血红素的亚铁络合酶,使EP蓄积。细胞中的锌对卟啉的亲和力大于铁,锌取代铁而与原卟啉结合成Zpp(图1)。红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