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2010-2013年广州市各行政区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以2010-2013年广州市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和人口学数据为基础,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的主要评价指标,参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估算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结果 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广州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别为256.22/10万和270.04/10万,死亡率分别为143.17/10万和148.01/10万。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s分别为606 238.95和623 763.80人年,每千人口损失DALYs分别为37.63和37.81人年,中标DALY率分别为34.51‰和34.00‰。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大的3个行政区是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其DALYs共占全市比重的45%,最小为萝岗区。从化区最大疾病负担肿瘤为肝癌,其余各区为肺癌。结论 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呈现新城区负担凸显、老城区高居不下的双重压力的特点,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3.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运动手环或运动类APP)使用现状,为开展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3-5月在广州市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共1 534名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生理及社会心理健康以及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使用情况相关信息.结果 过去6个月,至少使用1种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的大学生619名(40.35%),运动手环和运动类手机APP使用者分别为135(8.80%)和576名(37.55%).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使用者与未使用者在体力活动水平(P<0.01)、体力活动时间(P=0.012)及领悟社会支持状况(P=0.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使用者生理及社会心理健康状况与未使用者之间存在差异.通过运动类电子监测设备促进大学生运动,增强健康状况可能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大气二氧化氮(NO2)暴露与心脑血管住院的因果关联。方法依托我国"基于社区人群的健康队列"广州市子队列, 将2015年在广州市35个社区招募的36 271名成年参与者纳入研究, 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NO2暴露及心脑血管住院结局信息。采用基于逆概率加权的边际结构模型估计发病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随访203 822人年, 调查对象的年龄为(50.9±17.8)岁, 心脑血管住院率为8.7%。2015-2020年, 研究对象年均NO2污染暴露为48.7 μg/m3。NO2长期暴露每增加10 μg/m3, 心脑血管、心血管及脑血管住院的HR值(95%CI)分别为1.33(1.16~1.52)、1.36(1.16~1.60)及1.25(1.00~1.55)。分层分析结果提示未婚/已婚、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高运动频率以及从未吸烟/当前吸烟人群可能更加易感。结论长期大气NO2暴露可增加心脑血管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