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洛赛克对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老年病人 47例 ,年龄 6 0~ 81岁 ,随机分为单纯抗栓组 2 3例 ,抗栓加洛赛克组 2 4例 ,平均年龄 (71± 12 )岁和 (72± 11)岁。单纯抗栓组 :每日口服阿司匹林 10 0mg ,每 12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吉派林 ) 5 0 0 0IX ,疗程 7d。洛赛克组 :在抗栓治疗基础上 ,每日静注洛赛克 40mg。结果 单纯抗栓组 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 13%。洛赛克组无一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两组差别显著 (P <0 0 5 )。结论 提示老年患者 ,特别是合并消化道疾病者 ,在抗栓治疗过程中 ,预防性地静注洛赛克 ,能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隗瑛琦  马爱娟  谢瑾  方凯  董晶  谢晨  姜博  祁琨  赵越  董忠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4):4356-4361
背景 血清三酰甘油(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比值(TG/HDL-C)是系统性反映血脂水平的指标,不良的睡眠状况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探索睡眠问题对TG/HDL-C的影响并识别危险人群,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善睡眠减少血脂异常的发生。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睡眠问题现状及其与血清TG/HDL-C的关联,旨在为改善睡眠质量及控制血脂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调查对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信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情况,吸烟、饮酒等生活行为方式,睡眠时长及打鼾/窒息、入睡困难、中间觉醒≥2次、早醒、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脂四项检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与TG/HDL-C的关联。结果 13 240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79±15.47)岁,平均睡眠时长为(7.47±1.30)h/d,中位TG/HDL-C为0.99(0.84),6 490例(49.02%)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睡眠处于9 h/d者TG/HDL-C水平最低,中位数为0.95(0.82),不同睡眠时长的女性人群TG/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4,P<0.01)。按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进行分组,组间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城乡、受教育程度、现在吸烟、30 d内饮酒、身体活动不足、高血压、糖尿病、BMI等协变量之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TG/HDL-C升高的影响因素〔OR(95%CI)=1.05(1.01,1.08)〕;相比于无睡眠问题的人群,男性或18~44岁人群存在≥1种睡眠问题是高TG/HDL-C的影响因素〔OR男(95%CI)=1.05(1.01,1.09);OR18~44岁(95%CI)=1.06(1.01,1.10)〕。结论 北京市18~79岁成年人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打鼾/窒息/入睡困难、服用安眠药等睡眠问题可能影响血清TG/HDL-C,男性及45岁以下人群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北京市成年人不同体重异常判断指标与血脂异常的相关及一致性。方法于2017年8至12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北京市5个区18~7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分析超重肥胖、身体脂肪率高、中心型肥胖、高腰高比者的血脂异常患病率。通过偏相关分析体重指数(BMI)、身体脂肪率、腰围、腰高比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重异常判断指标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计算Kappa值分析不同体重异常判断指标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975例。血脂异常加权患病率为30.48%, 男性(40.16%)高于女性(20.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身体脂肪率高、中心型肥胖、高腰高比的加权率分别为56.65%、47.52%、42.48%和59.45%。BMI、身体脂肪率、腰围、腰高比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复杂抽样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身体脂肪率高(OR=1.67, 95%CI:1.35~2.07)、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心病病人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作用及其与右心结构的关系.方法 用SA-ELISA法对108例肺心病病人和30名健康人血清中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并与血气分析及心脏超声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肺心病组病人血清抗M2、M3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平均几何滴度[48.15%,80(1.846±0.351);40.74%,53(1.725±0.273)]均高于对照组[13.33%,40(1.602±0.369);10.00%,20(1.301±0.000)](P<0.05).对照组与肺心病组中M2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阳性组指标比较及对照组与肺心病组中M3受体自身抗体阴性组、阳性组指标比较均表现为血氧分压(PaO2)呈逐渐降低趋势,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右室流出道内径、右室内径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肺心病病人M3受体自身抗体单阳性组,M2受体自身抗体单阳性组,M2、M3受体自身抗体双阳性组在心脏指标方面,3组呈逐渐增高趋势(P<0.05).结论 M2、M3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肺心病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M2、M3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肺心病发病过程中的心脏损害有关;M2受体自身抗体在肺心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较M3受体自身抗体更为主要的作用,两者在心脏形态学改变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居民营养素补充剂服用现状及是否服用的相关因素。方法基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的相关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 采集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健康知识、营养素补充剂服用情况等信息, 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分析是否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相关因素。结果 12 696名调查对象自述过去12个月内营养素补充剂标化服用率为13.1%, 以复合维生素(4.7%)、B族维生素(4.5%)、叶酸(3.2%)服用比例较高。服用率呈现青年人(18~39岁)及老年人(60~79岁)较高, 中年人(40~59岁)服用率低的现象(χ2=54.09, P<0.001);除70~79岁年龄段, 其他各年龄段女性服用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调整性别、年龄后, 服用营养素补充剂的"三高"患者, 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率均高于未服用营养素补充剂患者(P<0.05);相比于未服用者, 营养素补充剂服用者对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健康指南推荐每日食用盐克数等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P<0.001)。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测定IMI、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同时各组间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I MT为10.95 mm±0.197 mm,vWF为(180.07±1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0 mm±0.137 mm与(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 WF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5,P〈0.01。对照组IMT非增厚组和IMT增厚组24 h平均SBP、PP、非杓形血压发生率及v WF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另外,IMT非增厚组vWF水平(158.00±69.58)%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WF水平与动态PP和血压节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1和0.4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凝血激活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中脉压增大和正常血压节律的消失是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超声测定IMI、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vWF。同时各组间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组I MT为10.95 mm±0.197 mm,vWF为(180.07±15.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0 mm±0.137 mm与(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 WF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5,P<0.01。对照组IMT非增厚组和IMT增厚组24 h平均SBP、PP、非杓形血压发生率及v WF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另外,IMT非增厚组vWF水平(158.00±69.58)%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0±60.93)%。老年高血压患者vWF水平与动态PP和血压节律相关,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1和0.445(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就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和凝血激活状态,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程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中脉压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18~79岁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在北京市16个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常住居民,收集人口学信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睡眠时长及问题、血清学指标,构建复杂抽样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糖尿病患者睡眠状况与血清HbA1c的关联。结果 纳入11 608名非糖尿病患者,年龄(43.36±15.27)岁,睡眠时长为(7.49±1.29)h/d,30 d内存在睡眠问题(每周≥3 d存在打鼾/窒息、入睡困难、觉醒≥2次、早醒或服用安眠药)比例为47.38%,血清HbA1c中位数为5.30%。血清HbA1c水平随着睡眠时长出现显著波动(F=413.06,P<0.01);不同年龄组间是否存在睡眠问题,血清HbA1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3,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存在≥1种睡眠问题的人群血清HbA1c水平高于无睡眠问题者(U=15.11,P<0.01)。控制人口学变量、慢性病及危险因素后,无论性别,存在≥1种睡眠问题(OR=1.21,95% CI:1.03~1.41)和打鼾/窒息与HbA1c≥5.7%有关(OR=1.37,95% CI:1.16~1.61),<60岁人群睡眠问题与HbA1c水平较高有关。结论 成年人睡眠过长、过短及打鼾/窒息影响血清HbA1c水平,<60岁对象作为高危人群应采取改善睡眠的措施以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大气PM2.5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28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膜对照组、7.5、15和30mg/kg剂量组.颗粒物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染毒24h后处死动物.染毒30 min、1 h、24 h后测定SHR大鼠心电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测定大鼠心脏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分布及表达密度,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采用试剂盒法测定心肌组织MDA和SOD水平.结果 染毒30 min后,各组SHR大鼠均较基础测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染毒1 h后对照组恢复正常心律,而染毒组仍显示异常心律,染毒24 h后各组均恢复正常心律Cx4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染毒24 h后,15和30 mg/kg剂量组SHR大鼠心肌连接蛋白Cx43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其中30mg/kg剂量组心肌细胞闰盘处几乎未见荧光分布;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随着PM2.5染毒剂量的增加,心肌组织Cx43表达逐渐减少,尤其以15、30 mg/kg剂量组蛋白水平降低最为显著(P<0.01),分别为对照的56%和45%;此外,随着PM2.5染毒剂量的增加,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逐渐减少,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气PM2.5可引起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律异常的发生,心肌组织Cx43表达的减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洛赛克对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无Q波心肌梗死老年病人47例,年龄60~81岁,随机分为单纯抗栓组23例,抗栓加洛赛克组24例,平均年龄(71±12)岁和(72±11)岁.单纯抗栓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12 h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吉派林)5 000 IX,疗程7 d.洛赛克组:在抗栓治疗基础上,每日静注洛赛克40 mg.结果单纯抗栓组3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出血发生率13%.洛赛克组无一例发生消化道出血,两组差别显著(P<0.05).结论提示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消化道疾病者,在抗栓治疗过程中,预防性地静注洛赛克,能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