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甲醛化空肠弯曲菌菌苗诱导肠道免疫应答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化空弯菌CJ-S131菌苗经口免疫小鼠,有效地诱导了肠道粘膜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应用改良的免疫荧光技术,可检测到肠粘膜表面覆有一层空弯菌特异性的抗体及固有膜内的许多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SACC)。此外,在空肠和回肠粘膜上皮细胞间有CJ-S131特异性荧光细胞;Peyer氏小结生发中心内可见大小不等,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SACC;结肠固有层内SACC成群出现。用活菌攻击免疫小鼠,其各肠段的病理学检查可见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cr jcjuni)是引起人类,特别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我们用体内菌落形成单位(体内CFU法)研究了空肠弯曲菌在小鼠体内的粘附和定居,并应用扫描电镜对空肠弯曲菌在小鼠体内的粘附和定居进行了深入的形态学研究。体内CFU法结果提示:空肠弯曲菌CJ-S131有粘附于小鼠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肠道定居繁殖的能力。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这一结果。哺乳组各肠段和断乳组有相似的粘附曲线和粘附梯度。粘附指数(AI)在感染后24小时最高,结肠AI>回肠AI>空肠AI。哺乳组AI高于断乳组AI,两组AI值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空肠弯曲菌是人类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其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在有氧(21%O_2)或厌氧环境中均不生长,需在减低氧压的微需氧环境中(含5%O_2)才能生长,故培养时需特殊装置。期望用烛缸法进行培养以代替含5%O_2的充气缸(下称气缸法)已成为分离本菌的研究方向。Luechtefeld等利用气缸法和烛缸法进行了动物粪便标本的对比试验。我室曾应用改良的Campy-BAP  相似文献   
4.
采用CFU法研究空弯菌在体外对单层上皮细胞的粘附,探讨空弯菌体外粘附的影响因素及最适条件。结果表明:空弯菌浓度、细胞种类、二者共同孵育温度,作用时间、细菌悬液的pH值及细菌动力等因素,都能影响空弯菌的粘附指数(AI)。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细菌浓度、细胞种类与AI呈高度相关。正交试验提示:以Hep-2细胞为模型,细菌浓度约1×10~7CFU/ml,细菌与细胞在37℃、pH7.2的条件下,作用4小时是CJ—S131菌株体外粘附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1981年7月至9月对182例成人急性腹泻患者无选择地进行粪便培养,其中7例分离到空肠弯曲杆菌,阳性率为3.85%。7例中仅有1例发热,腹痛一般不剧,大便多为黄水样,无1例血便。  相似文献   
6.
以0.5%甲醛化空肠弯曲菌(简称空弯菌)菌苗经口免疫昆明小鼠,共两次。于第二次免疫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处死各组小鼠,取空肠、回肠和结肠中段行冰冻切片,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肠固有膜内的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用直接法检测三类(IgA、IgM、IgG)抗体形成细胞。结果提示:甲醛化空弯菌菌苗确能引起较强的肠粘膜免疫应答,固有膜内可产生大量的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尤以第12天~15天为甚,且以IgA类抗体形成细胞的升高为主,IgG及IgM类抗体形成细胞亦有相应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空肠弯曲菌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为探讨其发病机理,我们用乳鼠试验法检测了48株从腹泻病人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肠毒素,结果有6株阳性。对其中2株进行了耐热性试验,证明具有耐热性。发现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经多次传代,其耐热性肠毒素(ST)的活性有减弱或丧失的趋势。本研究还模拟了人体条件,对空肠弯曲菌在人体内产生ST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在人体条件下产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按Penner血清分型方法,应用被动血凝试验对349株空肠/结肠弯曲菌进行了分型,其中病人287株,可分型208株(72.5%);健康带菌者17株,可分型11株(64.7%);动物45株,可分型32株(71.1%)。说明Penner血清分型法在我国基本适用,但我国还有新的血清型存在。可分型的菌株共达57个不同的血清型,与国外集中于2、4和3型的报道不一致。从动物菌株的血清分型提示鸡与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可能是人类空肠弯曲菌肠炎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1982年6—9月间,我室进行了919例全年令组急性腹泻患者粪便的细菌学检查,在收集附属儿童医院患儿标本的过程中,实验人员均亲自前往采集肛拭标本,有些患儿由于受肛拭的刺激,水样粪便可喷射而污染实验人员的手、衣服和鞋袜。虽每次采集标  相似文献   
10.
细菌粘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微生物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在医学上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学工作者对这一课题在分子水平进行了研究,并把焦点放在“细菌粘附”这一细菌和宿主间作用的关键步骤。细菌粘附不仅在病原菌中表现出致病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宿主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和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细菌粘附的研究,首先是从菌毛开始的[1~3]。随着对细菌粘附机理的深入,提出了粘附素(Ad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