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砷氟中毒地区儿童智力水平及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砷、氟暴露对儿童智力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砷、氟中毒地区,按照所选取病区的不同类别分为4组,即高砷高氟组、高氟组、高砷组、对照组,分析比较各组间儿童智力和生长发育水平的差异。结果高砷高氟组、高氟组儿童平均智商低于对照组(q=3.05、q=4.31,P<0.05、P<0.01)。高砷组儿童智商处于最低水平,与对照组(q=8.59,P<0.01)、高氟组(q=4.88,P<0.01)、高砷高氟组(q=3.89,P<0.0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智商与其尿砷(t=2.81,P<0.01)和尿氟(t=2.05,P<0.05)组间比较,分别呈负相关。高氟组儿童身高低于对照组(t=2.40,P<0.05)、高砷组儿童体质量低于对照组(t=3.37,P<0.05)、高砷高氟组儿童肺活量低于对照组(t=2.73,P<0.05)。结论高砷、高氟的摄入均可影响儿童智力和生长发育,其中以高砷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更为明显,提示长期砷、氟暴露对儿童的智力和生长发育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山西省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环境介质水、土壤以及自产粮食、蔬菜中的砷含量,了解该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为病区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选择126个家庭共309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饮用水、土壤、当地自产粮食(小米、黍子)和蔬菜(马铃薯).水砷和粮食砷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检测,土壤和蔬菜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AFS)定量检测砷含量.按饮水含砷量分为5组(≤10,> 10~50,>50 ~ 100,>100~200,>200 μg/L),以≤10 μg/L组作为参考值,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的关系.结果 在抽取的126份饮用水样品中,水砷范围为4.04~720.00 μg/L,中位数为87.75 μg/L,超标率为63.49%(80/126);粮食砷浓度范围为0.16~4.58 mg/kg,中位数为0.66 mg/kg,超标率为98.73%(78/79);土壤和蔬菜中砷含量范围分别为5.34~13.74 mg/kg和0~ 0.30 mg/kg.用标准参考人估算通过饮水、粮食、蔬菜每天摄入的无机砷量,并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无机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MTDI)比较,粮食中总砷含量为0.17 mg/kg时无机砷的摄入量相当于水砷浓度为10μg/L时无机砷的摄入量.同时,分析水砷暴露与皮肤病变关联强度,组间比值比(OR)分别为3.219、9.001、56.127、97.734,呈递增趋势,地方性砷中毒皮肤病变发病危险性逐渐增加,进一步对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r=0.501 (P<0.05),水砷暴露与砷中毒的皮肤病变存在关联性且水砷暴露水平越高,皮肤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 山西省山阴县饮水型慢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粮食砷含量偏高,而土壤和蔬菜砷含量不高.饮用高砷井水是导致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摄入的砷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饮水型氟中毒重病区县病情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目前山西省饮水型氟中毒(地氟病)重病区地氟病病情现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根据山西省地氟病重病区的分布特点,选取4个重病区县(区),每个病区县(区)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8~12岁儿童氟斑牙及成人重度氟骨症患者患病情况进行临床检查;水氟、尿氟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结果各县(区)改水任务完成情况相差较大,改水完成率最低的是15.71%,最高为76.36%。大部分改水病区的水氟与改水前相比呈下降趋势,盐湖区下降幅度最大。儿童尿氟均值2.71mg/L,各县(区)病区中儿童氟斑牙患病程度不一,最高检出率为86.91%,未发现成人重度氟骨症患者。结论山西省水氟状况有所好转,地氟病病区病情依然较重,今后应加大改水力度,保证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砷致健康危害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尿、发、指(趾)甲中砷水平可以反应短期砷接触内剂量,可作为人体内灵敏有效的砷暴露标志物.长期慢性砷接触可以诱发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和掌跖角化等典型的皮肤病变,尿中MMA(V)可认为是暴露的生物有效剂量.活性氧和抗氧化能力、炎性分子基因表达、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和染色体畸变是无机砷摄入的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物.砷易感性标志物包括DNA修复酶、氧化和抗氧化酶、氧化应激相关酶以及异物代谢酶基因组多态性.砷对健康的危害是由于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氧化应激等毒理机制而导致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慢性复杂的渐进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氧化茶多酚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二甲基胂酸(dimethylarsinic acid,DMA(V))促小鼠肺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与氧化应激关系。方法利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1-oxide,4NQO)作为始动剂,DMA(V)作为促进剂的致小鼠肺肿瘤两阶段动物模型。观察绿茶提取物中最有效的EGCG对DMA(V)致肿瘤发生的作用,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小鼠肺中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8-氧-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2’-deoxyguanosine,8-oxodG)的变化。结果EGCG明显抑制4NQO与DMA(V)诱发小鼠肺肿瘤数(P<0.05)和肺组织中8-oxodG的生成(P<0.05)。结论EGCG对DMA(V)促肺肿瘤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6.
氟中毒大鼠脑组织MBP、NSE、氟含量及CHE活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氟中毒对脑髓鞘、神经元、神经递质的损伤,研究氟中毒对脑功能的损伤机理。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用含氟(F^-)150mg/L的水饲养Wistar大鼠7个月,断头取脑,用4℃生理盐水迅速制成1:5匀浆液,离心取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含量;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胆碱脂醇(CHE)活性,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氟可直接损伤脑神经髓鞘、神经元和中枢神经递质。这一系列变化均可能影响脑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二甲基次胂酸对小鼠皮肤促肿瘤发生与诱发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作为始动剂,无机砷主要甲基化代谢产物DMA(V)进一步还原代谢生成的二甲基次胂酸[DMA(Ⅲ)]作为促进剂的致小鼠皮肤肿瘤两阶段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发生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小鼠皮肤中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8-氧-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dG)的变化。结果在致小鼠皮肤肿瘤动物模型中,背部皮肤局部连续涂抹DMA(Ⅲ),观察到皮肤肿瘤数及表皮组织8-oxodG的生成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无机砷甲基化代谢产物的促肿瘤发生作用与DMA(V)在体内进一步还原代谢生成的代谢产物DMA(Ⅲ)诱发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山西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病情现状,评价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按照国家监测方案在全省选择6个县(区),每个县(区)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个病区村作为固定监测点,调查改水工程运行情况并测定水氟含量,对未改水的监测村进行水源水氟含量检测;在每个村采用氟斑牙诊断标准(WS/T 208-2011)检查全部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已改水病区村改水降氟工程均以小型为主,且均能正常运转,水氟含量平均合格率69.20%;改水工程水氟含量合格的监测村,2013年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已达到30.00%以下的病情控制标准;2013年临猗县(χ2=62.74)、太谷县(χ2=95.17)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分别为14.38%、17.88%,与2009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情明显下降;改水工程水氟含量超标及未改水的监测村,儿童氟斑牙检出率超出30.00%的控制线,检出率最高可达69.23%。结论山西省监测村改水工程水氟含量合格,儿童氟斑牙病情已达到控制标准,水氟含量超标及未改水的监测村,儿童氟斑牙病情仍处于流行状态;今后应加强水质和病情监测,提高改水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应县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查清应县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流行范围、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采用拉网调查方式对应县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饮水中含砷量、含氟量、临床砷中毒患者尿砷以及当地自产粮食中含砷量。结果经检测有197眼饮水井砷超标,超标率达16.49%,不同含砷量的水中含氟量不同(F=21.83,P<0.01),水砷有随井深增加而增高(F=187.53,P<0.01),水氟有随井深增加而降低(F=27.98,P<0.01)。居民尿砷超标率达26.37%,粮食砷均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查出临床砷中毒患者216人。确定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18个,均为轻病区,病区人口16482人。结论应县高砷暴露区域广,居民饮用高砷水时间短,病情轻,低氟低砷水源多埋深于50m左右,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水源,以保证综合的降氟除砷改水工程防治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清应县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流行范围、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方法按照<中国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实施方案>的要求,采用拉网调查方式对应县居民饮水砷含量和暴露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定饮水中的砷含量、氟含量、临床砷中毒患者的尿样砷含量以及当地自产粮食中的砷含量.结果经检测有197眼饮水井砷含量超标,超标率达16.49%,不同含量的水砷中水氟含量不同(F=21.83,P<0.01),水砷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增高的趋势(F=187.53,P<0.01),水氟含量有随井深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F = 27.98,P<0.01),尿样砷含量超标率达26.37%,粮食的砷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卫生标准;查出临床砷中毒患者216人;确定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村18个,均为轻病区,病区人口16 482人.结论应县高砷暴露区域广,居民饮用高砷水时间短、病情轻,低氟低砷水源多埋深于50m左右,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安全水源,以保证综合的降氟除砷改水工程防治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