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面部是人类最具辨识度的组织结构,虽然仅占据人体的一小部分,但其复杂性却是其他部位不能比拟的。面部各结构间的补偿协调极为精细,使我们看到了面部多样性的美观与和谐。传统的正畸治疗更多参考的是侧貌,但随着人们对于美越来越强烈的追求,这一参考标准远远不能满足,还需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面部形态特征及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M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前瞻性研究不同透析器膜材料和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69名,进入研究前均使用双醋酸纤维膜透析器行血液透析治疗(HD)>3个月,进入研究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模式,1组(n=22例)采用双醋酸膜透析器行HD治疗3次/周,2组(n=27例)患者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膜(PMMA膜)透析器行HD治疗3次/周,3组患者(n=20例)使用聚砜膜透析器行血液透析滤过(HDF)1次/周联合使用PMMA膜透析器行HD治疗2次/周,对3组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使用PMMA膜透析器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β2徼球蛋白水平,2组、3组患者β2微球蛋白水平分别由55.69±18.05 mg/L、60.67±18.30 mg/L下降至33.65±10.42 mg/L、28.96±3.68 mg/L(P<0.05),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PMMA膜透析器与双醋酸纤维膜透析器相比能有效清除血清β2微球蛋白,聚砜膜HDF1次/周比PMMA膜HD1次/周没有更高的β2微球蛋白清除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培养神经球来培养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扩增神经干细胞方法。但是该方法的缺陷是神经干细胞在冻存和复苏的过程中死亡率高,不能达到高效地扩增神经干细胞的目的。本文章的实验目的是建立不通过培养神经球而直接扩增神经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通过从小鼠大脑胚层组织中获取神经干细胞、如何传代以及冻存的步骤进行了优化比较并对复苏后的神经干细胞进行干性鉴定。结果通过比较使用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核酸酶、木瓜酶在消化小鼠大脑皮层组织并获得神经干细胞的效率,发现使用胰蛋白酶获得的神经干细胞的数量最多,在质量上和其它两种方法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传代过程中,通过比较使用化学消化液和胰蛋白酶消化液,发现胰蛋白酶消化后的神经干细胞存活率比化学消化液高。结论使用收集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10%DMSO作为冻存液,神经干细胞的复苏存活率达到90%以上。复苏后的神经干细胞在传代两次后仍然高表达干性基因Sox2、Nestin和Pax6。  相似文献   
5.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罕见的以软骨组织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多器官的软骨,包括耳、鼻、喉、支气管、关节以及肋软骨;亦可累及黏蛋白丰富的组织,如内耳、主动脉、心脏和皮肤[1].据文献[2]报道,就诊时有14%~38%的RP患者有呼吸道受累,而在整个病程中呼吸道受累者占48%~67%.患者常因气管、支气管软骨的缺失,管壁塌陷,导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我科于2000年8月至2008年6月治疗侵犯气管支气管的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变化及对血液动力学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ECC下行CABG患者4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切皮前、ECC开始、复温、ECC结束、手术结束、术后24h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浆AVP浓度,并在切皮前和ECC结束后10min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详细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根据血浆AVP浓度的不同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将40例患者分为高值组(n=22)和低值组(n=18)。结果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与高值组相比,低值组患者ECC后高排低阻的发生率较高(P0.01);ECC后平均动脉压较低(P0.01);ECC时间(P0.01)、术后带管时间(P0.01)、ICU停留时间(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P0.05)较长;血管收缩药的使用人数较多(P0.01)。结论ECC下CABG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低值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