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将wistar大鼠以劳倦、饮食失节、寒暑失宜诸因素致脾虚后,感染幽门螺杆菌(HP)成功。其脾虚表现符合有关统一标准,扫描电镜下鼠胃粘膜可见微绒毛损伤;HP感染10天后在培养、尿素酶、w—s银染及涂片检测、免疫酶标ABC法阳性率分别为66.67%、80%、70%、100%、80%。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后大鼠脾虚症状改善,HP培养阴性。该模型对HP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关系,抗HP的药效学,脾虚证、扶正祛邪治则等研究,均具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芬太尼对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细胞因子和丙二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丙二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 A组(芬太尼总量30μg/kg), B组(芬太尼总量60μg/kg), C组(芬太尼总量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CPB转流前(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开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 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血浆丙二醛(MDA)浓度,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滞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术前(T1)比较,3组TNF-α,IL-6,IL-10,MDA在体外循环后明显升高(P<0.01),B,C组TNF-α, IL-6,MDA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IL-10在T4,T5时明显高于A组(P<0.05),但B,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滞留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CPB可促发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的释放,较大剂量芬太尼可抑制心脏手术所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但达一定剂量后这种效应并不存在剂量依赖性,且延长患者在ICU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 2 6例 ,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 (W组 )和对照组 (C组 )。乌司他丁组按 1 2万U·kg-1,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经静脉给予半量 ,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 ,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 (T1) ,转流 2 0min(T2 ) ,主动脉开放 3 0min(T3 ) ,术毕 4h(T4) ,术毕 2 4h(T5)抽取动脉血 ,测定HCT ,测定血浆CK -MB、、CK活性及cTnI浓度。记录CPB转流时间 ,主动脉阻断时间 ,手术时间及术后复跳情况。结果 与T1相比 ,两组患者CK、CK -MB、cTnI在T3 、T4、T5均明显升高 (P<0 0 5 ) ,其中CK -MB、cTnI均在T4达最高值 ,T5开始下降。两组患者之间CK、CK -MB、cTnI在T1、T2 时无明显差别 ,C组的CK、CK-MB在T5明显高于W组 (P <0 0 5 ) ,cTnI在T3 、T4、T5明显高于W组 (P <0 0 5 )。结论 围体外循环期间使用乌司他丁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不同氧分压对体外循环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氧分压组(n=10)和高氧分压组(n=10)。在体外循环转流期间,两组分别控制氧分压大约在140mmHg和400mmHg。分别于术前(T1)、开主动脉30min(T2),开主动脉后2h(T3)、开主动脉4h(T4)、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下列各项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与术前(T1)比较,两组TNF-α、IL-6、IL-10、LPO、CK-MB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低氧分压组T2-T5;TNF—α、IL-6、LPO浓度和T2-T4 CK—MB活性显著低于高氧分压组(P〈0.05)。T2-T5 IL-10显著高于高氧分压组(P〈0.05)。结论 与高氧分压相比,CPB期间低氧分压能有效抑制CPB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反应和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5.
蚕蛹经酸解提取的复合氨基酸,能显著提高大鼠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且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大鼠血清的谷丙转氨酶,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水煎液对小鼠实验性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而对正常小鼠血糖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心肌酶及丙二醛的变化。方法 10例患者分别于术前(T1)、体外循环(CPB)转流前(T2)、开主动脉后30min(T3)、开主动脉后2h(T4)、术后24h(T5)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浓度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 与T1相比,TNF-α、IL-6、IL-10、MDA、CK、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明显升高(P〈0.01)且持续至术后24h(P〈0.01或者0.05),其峰值均在开放主动脉后2h。结论 CPB心脏手术可促发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及心肌酶的释放和氧自由基损伤,并由此加重心脏瓣膜外科病人已经存在的心肺功能损伤,使术后恢复延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首次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例:A组(芬太尼30μg/kg),B组(芬太尼60μg/kg),C组(芬太尼100μg/kg),分别于术前(T1)、心肺转流术(CPB)转流前(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后2h(T4)及术后24h(T5)各时间点测定动脉血中血糖(glucose)、血浆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ACTH)、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并记录3组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3组患者的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在T2时无变化,在T3,T4和T5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1(P〈0.01或P〈0.05)。转流后同一时间点3组患者各指标以A组最高,C组最低,且B组和C组在T3和T4时间点血糖、血浆ACTH,ATⅡ和皮质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差别,C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比A组和B组延长(P〈0.05)。结论:芬太尼(30~100μg/kg)能完全抑制气管插管,CPB转流前手术操作所致的应激反应。芬太尼对CPB促发的应激反应有平抑作用。但当芬太尼达一定剂量后这种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反使患者拔管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60μg/k可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8.
高脂模型的家兔摄入两种不同剂量的桔皮果胶,结果表明果胶能显著降低血清 TC、TG、TC/HDL-ch 和血浆粘度以及肝脂,同时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病理学检查显示果胶二组家兔的主动脉内膜中斑块总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等均显著低于高脂空白组,而且有降低肝脏脂肪沉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麻醉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和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F1组、F2组和F3组,每组10例,微量泵分别连续输注芬太尼总量30、60、100μg·kg-1。分别于麻醉前(T1)、体外循环(CPB)转流前(T2)、开主动脉后30 min(T3)、开主动脉后2 h(T4)及术后24 h(T5)采动脉血,测定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并记录三组患者在ICU的滞留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与T1比较,三组CPB后TNF-α、IL-6、IL-10、CK、CK-MB升高(P<0.01)。与F1组比较,F2组、F3组T3、T4时TNF-α、IL-6、T4、T5时CK、T3-5时CK-MB降低、T4、T5时IL-10升高(P<0.05)。F3组ICU滞留和术后拔管时间明长于F1组和F2组(P<0.05)。结论 较大剂量芬太尼可抑制CPB诱导的炎性反应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是对于拔管时间和在ICU的滞留时间芬太尼有顶峰效应。  相似文献   
10.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期间胃肠循环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胃肠循环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风心病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病人,麻醉诱导后插入胃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U组给予乌司他丁1.2万u·kg-1,于麻醉诱导后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予CPB前(T0),主动脉阻断30min(T1),停机60min(T2),术后6h(T3)测定PaCO2和胃粘膜PCO2(PiCO2)、计算PiCO2与PaCO2之差P(i-a)CO2和胃粘膜pH(pHi),同时取颈内静脉血测,TNF-α和IL-6浓度。结果 pHi:C、U两组T1、T2显著降低(P<0.01),T3基本恢复至T0水平(P>0.05),两组间比较U组T1、T2、T3显著升高(P<0.05)。P(i-a)CO2、TNF-α和LI-6:U、C两组与T0比较T1、T2、T3显著升高(P<0.01),两组间比较U组T1、T2、T3显著下降(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CPB期间胃肠微循环,保护胃粘膜,还可减轻CPB期间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CPB病人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