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Pu)是一遍及全球的常见病、多发病。Pu的治疗可概括为减少损害因素和加强保护因素两类。 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主要是选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 (一)抗酸剂:既中和胃酸,又抑制胃蛋白酶活力,从而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单用一种抗酸剂易引起碱中毒,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已废弃。目前多采用复方制剂,如复方胃舒平、胃舒宁、胃宁、乐得胃、胃必治、乐胃片、胃仙u等。水剂疗效优于粉剂,粉剂疗效优于片剂,故片剂应嚼碎服用。以餐后1~  相似文献   
2.
声音嘶哑,骤起者多因过久的呼喊、唱歌或高声讲话,或外邪乘肺;久病者以慢性喉炎引起的最常见,也常见于声带肌无力,声门闭合不全的病人,多发生于歌唱家、戏剧演员、教师及汽车售票员等职业的患者。笔者临床上运用中药治疗声嘶,收效甚良,一般服一剂即见效,连服三剂则可痊愈。处方:白桔梗、生甘草、元参、麦冬各9克,玉蝴蝶、蝉衣各6克,胖大海5枚。方法:上方前6味药加500毫升清水,文火煎沸约20分钟后弃渣,留汁300毫升,再加入胖大海煎10分  相似文献   
3.
胃痛,是一类常见病。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很多,如不加选择地滥用,则不利于治疗。只有辩证论治,对症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病邪犯胃 1、感受寒邪:包括寒凉侵袭和嗜食生冷。胃脘痛而感冷,喜热饮热食,热敷可使疼痛减轻,舌苔白。按“寒者热之”的治则,宜用散寒止痛的中成药,如良附丸、十香丸、胃气痛片,或取丁桂散少许放在膏药中外贴患处。  相似文献   
4.
<正> 患者男性,67岁。因发热、咳嗽、喘息1周来诊,按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气炎管继发感染给予治疗,肌注核糖霉素0.5g,2次/日(上海第四制药厂出品,批号8509021—1)。当首剂注射后3小时,患者感头昏胸闷,头颈及背部皮肤搔痒,未介意。次日上午注射第二针3小时后,全身皮肤剧烈瘙痒,全身遍及针尖大细小红色斑丘疹,颜面及四肢局限性肿胀,两眼睁不开。体检:BP11/7.0kPα,心肺(一),  相似文献   
5.
昏迷:病人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应严密观察,细心护理。病人苏醒前不宜进水进食,否则会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所以,昏迷病人要绝对禁食。 急性腹痛:起病急,变化多,发展快,如不及时处理,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应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对诊断一时难以明确的病人,不宜服强烈止痛药(如吗啡、度冷丁、强痛定等),并禁用泻药,禁止灌肠。否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原则是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巩固治疗,防止复发。具体措施是: 一、消除病因 应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不仅患病率高(几乎占我国总人口的110,最近在北京召开的中日第二届高血压研讨会上公布的最新数字,我国已有9500万高血压病人),而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已刻不容缓。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四类降压药。  相似文献   
8.
章×,男,53岁,江苏吴江人。1973年11月21日初诊。病史:乳糜尿间歇发作已七年。起初,每在剧烈运动或大量食脂肪后发生,每月仅一、二次。近年来渐频,每周二、三次,有时还混有血样物质。一周以来,病情增剧,每溲皆作  相似文献   
9.
在劳动中指(趾)远端因挤压伤、挫伤、击伤而引起的甲下血肿,颇为常见。甲下血肿疼痛剧烈,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可合并感染引起甲下脓肿,甚则造成末节指(趾)骨骨髓炎。对溢血不多的甲下血肿,采用抬高患肢、局部冷(热)敷等方法,多可治愈;对溢血较多的甲下血肿,一般常在局麻及无菌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在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外的伤害,脊椎损伤便是较常见的一种。如脊椎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伤员由高处跌下,足或臀部着地,或重物由高处落下,撞击头部,颈背部;或因房屋倒塌、翻车,撞车或滑倒臀部着地等,均可引起脊柱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