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疹风疹同时暴发及早期诊断两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控制和消除麻疹过程中,对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andFeverIllnesses,RFIs)的鉴别,需建立实验室早期诊断法,卫生部GB15983-1995推荐麻疹实验室网络中应用抗体捕捉ELISA法(ACELISA法)检测麻疹特异IgM抗体作早...  相似文献   
2.
足部反射区疗法是一种绿色疗法,通过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运用各种物理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这些反射区,以调节相应器官的功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效果的一种方法。近几年来此疗法应用于临床,存医院与其他疗法相结合,疗效显著,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福建省6个监测点急性乙肝报告的病例资料,评价其实际发病情况。方法对报告的急性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血清进行实验室复核。结果 2013年共报告乙肝4 086例,初始报告急性乙肝692例(16.9%)、慢性乙肝3 373例(82.7%)、未分类21例(0.5%)。经流行病学调查及抗-HBc-IgM 1∶1000检测排除,审核订正后报告急性乙肝269例(6.6%),慢性乙肝3 796例(92.9%),订正后急性乙肝病例占比下降;乙肝发病性别比2.1∶1。抗HBc-IgM估算的急性乙肝发病率明显低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发病率。结论应提高医务人员对乙肝诊断标准的认识,及时利用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乙肝分类诊断,客观评价福建省乙肝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4.
喘证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历代古文献对该病论述丰富而详实,为进一步研究喘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喘证最早记载于《内经》,其中有“喘咳”、“喘逆”、“上气”、“气满”、“肩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福州地区2004年无菌性脑膜炎病原--埃柯病毒30型(ECHO30)VP1区基因特征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福州地区2004年2株ECHO30(FJ-C2-04、FJ-C7-04),进行核糖核酸(RNA)提取和VP1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和分析PCR产物的核苷酸序列.结果 所测2株ECHO30VP1区基因全长都是876bp,翻译的氨基酸全长292aa.2株病毒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9.89%(仅相差1个bp),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FJ-C2-04株VP1区基因全长和基因库(GenBank)上检索的相关ECHO30毒株比较,同源性为75.66%~97.49%.构建的ECHO30遗传进化树将已知的ECHO30划分为7个组,福州地区分离的ECHO30在第7组.结论 ECHO30随着年代沿革不断衍化,福州地区分离株与早期分离株差异最大,与2004年浙江省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2002~2004年在浙江、福州和2003年山东、江苏省存在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ECHO30的局部流行.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治疗痔疮具有独特的优势,现概述如下。1内治法汪明等应用痔瘘口服液(紫花地丁、银花藤、白花蛇舌草、赤芍、地榆、槐角、火麻仁等)治疗各种类型痔疮100例。结果治愈28例,显效32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方法: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从辨证用药、专病专方、中药外治、针灸推拿等方面进行总结。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龙岩市275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275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龙岩市儿童病毒性脑炎流行的病因、流行规律及特征,为龙岩市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在龙岩市第一医院儿科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275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中162例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型别鉴定。结果275例患者主要分布在龙岩市新罗区(57.09%),13岁以下占98.18%,男性65.82%,女性34.18%,5—7月为发病高峰。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发热(86.00%)、头痛(77.92%)、呕吐(62.80%)、嗜睡(48.24%)等,脑电图以轻中度异常为主,55.60%血常规正常,脑脊液检查72.43%颅内压力增高,22.31%蛋白含量增高,20.53%细胞数增加。从162例脑脊液中分离到16株ECHO19病毒、8株ECHO25病毒、15株ECHO30病毒。结论2004—2006年龙岩市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ECHO19、ECHO25、ECHO30,加强监测工作是龙岩市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脑炎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阶段麻疹暴发事件医院内感染的传播特征、医源性感染防控状况,研究其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对麻疹暴发事件医院内感染进行描述性分析,确定其传播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麻疹病人排出病毒在密闭环境下3日内仍有传染性;事件3为福建省首起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暴发;麻疹医院内感染场所重点指向输液室、儿科门诊和急诊部;中央空调和通风管理是发生麻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接种率环境下,存在院内感染为主引起的麻疹暴发模式,医院通风方法不当是发生麻疹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场进行麻疹疫情会商,是有效处置暴发疫情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1994~199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送检的257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21株,其中4株为I型野毒株。3年PV分离阳性率分别为19.6%、4.9%、6.4%;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24株,阳性率分别为0、5.9%、16.5%。结果表明,福建省PV季节高峰已消除,野病毒已连续2年未分离到,而NPEV分离率逐年在提高。AFP病例的病原型别也从以往的I型野病毒为主转为以NPEV和疫苗株为主。其中Ⅱ型疫苗株检出率明显上升。此外,还揭示了福建省5岁以下婴幼儿PV携带率最高,NPEV感染仍以夏秋季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