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吉林省3个地区5家中小医院胃癌、结直肠癌(病组I)及胃肠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病组1/)两病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状况。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方法选取吉林省长春地区、松原地区、白城地区等5家中小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普外科住院患者4330例,排除年龄〈18岁或〉80岁、住院时间不足24h或次日8时前手术、神志不清、拒绝参加本研究、不符合预定诊断的、符合预定诊断且未手术的病例后,筛选出诊断为胃结直肠癌、胃溃疡、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687例,其中病组Ⅰ140例、病组Ⅱ547例,被纳入的患者入院后24h内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足发生率并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为167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4.3%;两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的占73.7%,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26.3%;无营养风险的患者为520例,接受营养支持的占8.8%,未接受营养支持的占91.2%。病组Ⅰ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占64.3%,病组Ⅱ营养风险发生率占14.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87例患者中以体重指数〈18.5kg/m^2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3.2%,而以营养状况评分≥3分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5家中小医院符合纳人标准的患者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24.3%,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3.2%-8.3%,低于大医院的营养不足发生率。5家中小医院均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尚未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5岁。放置宫内节育器4年,无明显停经史,自觉下腹部肿物来院就诊。B超示:子宫体大,其内可见双胎妊娠,其一双顶径为3.2 cm,胎盘厚1.7cm,胎心170次/分,其二双顶径为3.3 cm,胎盘厚1.8cm,胎心174次/分,并于羊水中可见两胎间隔膜,于宫颈管处见下移节育器回声(图1)。B超诊断:宫内节育器并中期双胎妊娠。  相似文献   
3.
李小萌  乔潜林 《安徽医药》2022,26(1):116-120
目的 探讨肿瘤蛋白53靶基因1(TP53TG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侵袭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1—6月,人正常神经胶质细胞(HA)和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购于上海斯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HA和U251细胞中TP53TG1的表达水平.构建过表达TP53TG1的U251细胞株,噻唑蓝(MTT)法用于评估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测定迁移和侵袭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B细胞淋巴瘤-2(Bcl-2)、Bcl相关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TP53TG1和微小RNA-33a(miR-33a)的靶向关系.结果 与人正常神经胶质细胞HA比较,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中TP53TG1的表达水平[(1.03±0.10)比(0.28±0.03)]显著降低.过表达TP53TG1能够显著抑制U251细胞活力,下调Cyclin D1、Bcl-2和MMP-2蛋白水平,减少细胞迁移数[(138±14.01)个比(72±7.26)个]和侵袭数[(126±12.54)个比(65±6.63)个],上调P21、Bax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8.16±0.86)%比(22.57±2.65)%].TP53TG1能够靶向负性调控miR-33a的表达.过表达miR-33a能够逆转miR-33a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22.68±2.69)%比(11.36±1.20)%]、迁移[(70±7.05)个比(108±11.37)个]和侵袭[(70±7.05)个比(108±11.37)个]的影响.结论 TP53TG1通过靶向miR-33a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我调节护理协同延伸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康复期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自我调节护理,观察组加用延伸护理,比较两组用药信念、健康行为、用药依从性以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用药信念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LP-Ⅱ各维度评分、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实施自我调节护理协同延伸护理,除可增强患者用药信念,提高用药依从性外,还可改善患者健康行为,降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男,23岁。主因左手掌小鱼际肌处皮肤局限性隆起数月,同侧无名指及小指有轻微麻木感就诊。查体:左手掌小鱼际处皮下可触及一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触之质韧,轻微压痛,无名指及小指麻木感更为明显,无明显波动感,局部皮温正常,同侧无名指及小指屈伸运动轻度受限,感觉稍显迟钝,末梢血运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左手掌小鱼际肌处皮下0.37 cm处可见2.23 cm×0.79 cm的梭形实性偏低回声(图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病率高且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各种疾病的预后。在治疗上,降糖西药不良反应较多,限制临床治疗。中医药对于防治糖尿病经验丰富,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降低患者血糖。中药葛根作为辛凉解表药,有清热、生津、止渴之效,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因子积聚、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等作用。葛根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葛根素,临床研究表明以葛根素、葛根药对、葛根类方辨证论治各种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近年来研究发现葛根素、葛根药对及葛根类方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AGEs的形成与累积、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等多种途径达到降低血糖,控制并改善各种并发症。文章旨在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葛根素、葛根药对、葛根类方3个方面总结归纳中药葛根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降低辐射剂量,探讨淋巴瘤化疗后采用受侵区域PET-CT扫描评价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化疗前、后均行全身PET-CT扫描的淋巴瘤初诊患者。将化疗前PET-CT所示的淋巴瘤侵犯范围定义为受侵区域,化疗后假设采用受侵区域PET-CT扫描,比较其与全身PET-CT扫描在疗效评价方面的差异。对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疗效评价结果一致者,比较其有效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差异。结果 在评价淋巴瘤化疗后疗效方面,全身PET-CT扫描示37例达到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3例进展(PD),受侵区域PET-CT示37例达到CR、14例PR、2例PD。37例CR者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5.0±1.7)和(12.0±2.5)mSv(Z=-5.307,P<0.05)、扫描时间分别为(19.5±2.6)与(11.3±4.4)s(Z=-5.324,P<0.05)。结论 化疗后达到CR者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其疗效与全身PET-CT扫描相同,减少了PET-CT扫描的有效剂量和时间。化疗后PR或PD者受侵区域PET-CT扫描的疗效评价结果与全身扫描不同,应行全身PET-CT扫描评价化疗后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胰腺癌病灶的^18F-FDG摄取程度(SUV)与手术切除标本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考察SUV是否能够于疗前在体评估胰腺癌的血管生成状态。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于我科行PET—CT检查后行手术切除的1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记录PET—CT图像中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胰腺癌标本的MVD及VEGF表达。结果10例胰腺癌病灶的中位SUVmax为4.7(3.3~5.9),中位MVD为67(49~110),VEGF(-)4例,VEGF(+)3例,VEGF(++)3例。取中位SUVmax=4.7为界值点分组对比可知,VEGF(++)患者的SUVmax高于VEGF(+)/(-)患者,且MVD计数较高与SUVmax偏高存在一定正相关趋势。结论本组小样本结果初步表明,胰腺导管腺癌的SUVmax越高,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SUVmax与VEGF表达和MVD计数存在正相关趋势的可能,初步提示^18F—FDG PET—CT检查有可能于疗前在体评估胰腺癌的血管生成状态,有望为临床是否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名右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误诊为肝癌的肝局灶结节增生(FNH)的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肝局灶结节增生超声误诊为肝癌的超声表现。[结果]低回声肿物13例,稍高回声6例,等回声4例;肿物回声均匀13例,回声不均匀10例;有晕环8例;均未见中心星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到血流信号14例,其中有中心血流信号10例,均无放射状血流分支。病理见23例肝局灶结节增生中9例剖面可见中心或偏心瘢痕。14例病灶内未见星状瘢痕。[结论]肝局灶结节增生回声不均,有晕环,未检出中心及分支血流信号是误诊主要原因,认识其病理分型,结合临床有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梁颖  吴宁  张瀚  郑容  张雯杰  刘瑛  李小萌 《癌症进展》2012,10(5):435-439
目的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常见残存肿块,本研究旨在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肿瘤残存的准确性,并探讨延迟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06年8月至2011年1月间,50例治疗结束后有纵隔残存肿块[最大径(2.9±2.0)cm]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PET-CT检查评价治疗疗效。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至少1年,证实13例有肿瘤残存,37例无肿瘤残存。结果经过ROC曲线分析,确定SUV_(max)评价肿瘤残存的最佳临界值为2.2。根据此标准,PET-CT诊断肿瘤残存的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81.1%、准确性为78.0%、阳性预期值为56.2%、阴性预期值为88.2%。其中34例行胸部延迟扫描,以SUV_(max)2.2且延迟后升高10%作为延迟扫描判断肿瘤残存的标准,与常规扫描比较,延迟扫描减少了5例假阳性,增多2例假阴性。两者对肿瘤残存判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5)。结论对于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纵隔残存肿块,PET-CT是判断有无肿瘤残存的有效检查方法,延迟扫描可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