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mTOR信号通路在索拉非尼诱导肝星状细胞(HSC)铁死亡改善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C57BL/6雄性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索拉非尼低(2.5 mg/kg),中(5 mg/kg),高(1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第4周开始给予索拉非尼灌胃。各组小鼠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mTOR和p-mTOR表达情况。体外实验中,采用PDGF-BB诱导HSC-T6细胞活化,并加入不同浓度索拉非尼(5μM,10μM,20μM)和mTOR抑制剂及激活剂,CCK8检测HSC-T6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α-SMA、COL1α1、GPX4、mTOR和p-mTOR蛋白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HSC-T6中iron、GSH、MDA含量;采用双氯荧光素(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检测ROS水平。结果:结果显示,索拉非尼可显著降低α-SMA、C...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虎门医院 2014 年 2 月至 2020 年 4 月期间收治的 TIA 发作患者 82 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2 例)。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 15 d 后,比较两组患者的 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FIB 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 PT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38 %)明显低于对照组 (1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IA 发作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临床疗效好,可促进凝 血功能改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成肌活性随衰老下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骨骼肌内源性生肌因子(39kDa)成肌活性随衰老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应用等电聚焦结合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多步功能测试分筛法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进行分离,利用体外培养和体内模型对青年和老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进行比较,采用增殖细胞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生肌因子对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处理组大鼠骨骼肌内源性39kDa生肌因子C2C12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处理组39kDa生肌因子MT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 0 5 )。青年和老年生肌因子处理组都有相当一部分C2C12细胞融合形成肌管,但青年大鼠骨骼肌生肌因子融合形成的肌管数目显著多于老年大鼠。体内研究发现:注射39kDa生肌因子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中有许多PCNA阳性细胞核,但在对照组中未发现PCNA阳性细胞核。然而,在经注射的老年大鼠胫骨前肌中只发现少量PCNA阳性细胞核。PCNA阳性细胞核半定量计数结果表明:经生肌因子注射的青年大鼠胫骨前肌PCNA阳性细胞核显著多于老年大鼠(P <0 .0 5 )。本研究结果提示:39kDa生肌因子能诱导骨骼肌干细胞—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青年大鼠骨骼肌中39kDa生肌因子的成肌活性高于老年大鼠,骨骼肌39kDa生肌因子成肌活性随衰老而减弱可能是老年个体  相似文献   
4.
参麦注射液对60Co照射小鼠血液系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SMI)对于放射性损伤所致的小鼠血虚证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60Co照射小鼠,造成小鼠白细胞减少模型,即产生小鼠血虚证。评价SMI对于^60Co所致的小鼠血虚证的治疗作用。结果:SMI对^60Co照射所致小鼠血虚证症状如虚汗多、寒战、精神萎靡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60Co照射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减少有明显对抗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试验还显示,照射后四天SMI大、中剂量组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与阴性对照组无显性差异,说明其骨髓造血功能比较活跃,提示SMI对放射性损伤所致小鼠血虚证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于小鼠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SMl对小鼠放射性损伤所致血虚证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膈肌水溶性蛋白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应用蛋白组的核心技术——高分辨率二维电泳对同属骨骼肌的膈肌和趾长伸肌水溶性蛋白组的二维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并对两者在老化过程与年龄相关的水溶性蛋白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膈肌和趾长伸肌水溶性蛋白的二维图谱极为相似,大部分蛋白都能较好地重叠。我们未能找到持续而稳定且特异于膈肌的水溶性蛋白。同时我们发现了三个与年龄相关蛋白(S1,S2和S3),随增龄,蛋白S1只在24月龄趾长伸肌存在,而在8月龄和24月龄的膈肌中却不能被检测到。S2在8月龄的膈肌和趾长伸肌存在,而在24月龄的膈肌和趾长伸肌中不能被检测到。S3在8月龄的膈肌和趾长伸肌中不能被检测,而在24月龄的膈肌和趾长伸肌中能被检测到。本研究提示膈肌和趾长伸肌水溶性蛋白在其成年时表达基本一致。老化而造成水溶性蛋白表达的变化在膈肌和趾长伸肌也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姜黄素促进损伤骨骼肌修复的功能.方法:制作小鼠胫骨前肌实验性损伤模型,实验小鼠分别肌注和口服姜黄素,以组织学指标观察姜黄素体内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功能.采用MTT和流析细胞分析技术观察姜黄素对骨骼肌成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结果:实验的小鼠肌肉伤口区新生肌纤维显著多于对照组.姜黄素无明显促C2C12细胞增殖,但能促进C2C12细胞融合而分化成肌纤维;姜黄素能抑制C2C12细胞NFκB反应因子的转活,而对c-Myc和CRE通路反应因子没有显著影响.大剂量使用姜黄素未见急性毒性反应.结论:姜黄素能通过促进骨骼肌干细胞的分化而促进损伤骨骼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分子对接技术,初步筛选出具有靶向作用Human ACE2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版)》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10味高频中药进行靶向Human ACE2小分子化合物虚拟筛选。结果:10味高频中药分子对接成功的共有1 045个中药小分子;分子对接打分值前100位化合物所归属中药最多的是金银花、连翘和甘草,三者共占60%;药材主要是归肺经、心经、脾经、胃经;药材功效主要归类于清热药,10味中药有一半属于清热药,主要发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及清热凉血的作用;优选化合物主要作用于ACE2蛋白的ASP30、ASN33、HIS34、GLU37、ALA386等。结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出具有潜在靶向作用Human ACE2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为中药治疗COVID-19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儿童腹膜后畸胎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手术危险因素,以期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手术治疗的腹膜后畸胎瘤病例。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体重、主要症状、甲胎蛋白、影像学特征、术中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理结果。结果152例腹膜后畸胎瘤患儿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童102例,男童50例,中位年龄为5.7个月。152例中63例共发生84起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2%。113例有术前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有112例(99%)、111例(98%)、113例(100%)出现动脉、静脉或器官移位,28例(25%)表现为肿瘤包绕血管。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1岁(OR=0.29,95%CI:0.12~0.71)、体重较高(OR=0.87,95%CI:0.78~0.97)的患儿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降低;静脉移位(OR=1.52,95%CI:1.15~2.00)、器官移位(OR=1.74,95%CI:1.23~2.47)、血管包绕(OR=1.53,95%CI:1.06~2.19)显著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肿瘤跨越中线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OR=2.91,95%CI:1.28~6.60);左侧腹膜后畸胎瘤较右侧具有更高的手术风险(OR=2.01,95%CI:0.99~4.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包绕(OR=1.45,95%CI:1.00~2.10)和器官移位数量(OR=1.69,95%CI:1.19~2.41)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腹膜后畸胎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肿瘤包绕血管或推移器官显著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凋亡蛋白BRE和与其结合的TNFR1蛋白及一种自体吞噬相关蛋白Beclin1在小鼠的肝纤维化的表达。方法: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经皮下注射四氯化碳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连续注射四氯化碳6周后,实验组腹腔注射Reversine,对照组不作处理,15天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BRE、TNFR1和Beclin1三种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发现BRE、TNFR1和Beclin1三种蛋白在四氯化碳诱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明显上升,而经过纤维化抑制剂Reversine的处理后三种蛋白的表达下降至正常小鼠肝的水平。结论: BRE、TNFR1和Beclin1三种应激反应分子可能在肝纤维化与肝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有可能用于作为肝病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0.
大鼠快肌与慢肌水溶性蛋白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快肌和慢肌水溶性蛋白组进行比较 ,找出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方法 :应用蛋白组研究的核心技术———高分辨率二维电泳建立成年 (8月龄 )大鼠趾长伸肌 (代表快收缩纤维 )和比目鱼肌 (代表慢收缩纤维 )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的二维图谱。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经分离的蛋白进行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对快肌和慢肌的蛋白组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 7个经分离的蛋白进行了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 ,发现了 3个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St1和St3仅在趾长伸肌被检测到 ,经蛋白质氨基测序法鉴定 ,St3为小钙白蛋白 ,而St2仅在比目鱼肌被检测到。结论 :快肌和慢肌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 ,但也分别存在其特异性蛋白 ,这些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可能与其维持各自独特功能有关。小钙白蛋白和St1可作为鉴别快肌的标记物 ,而St2可作为鉴别慢肌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