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新安医学王氏内科"医案的咳嗽症状频数分布,推测新安地区咳嗽患者的病机特点及证治规律。方法:对234例王氏内科临床病案进行症状频数分析、症状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234例王氏病案临床常见中医证型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风寒袭肺证、肺阴亏耗证等,其中痰湿蕴肺证、风寒袭肺证、肺阴亏耗证三种证型所占比例较高,符合新安地区多痰多湿的生理病理特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结果,可推测出新安地区咳嗽患者病因外感以风寒为主,内伤以痰湿和痰热为主,咳嗽除治肺外,还应注意理脾、补肾、调肝等。  相似文献   
2.
总结《本草备要》论生半夏、各类半夏炮制品的药性、用法、功用。汪昂深谙半夏特性,对半夏论之甚详,独有见解;对半夏的炮制进行了阐述,其记载的"飞霞造曲十法",是对半夏炮制工艺的一大补充;擅用生半夏、半夏炮制品治病,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症之一,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症状类似。其病因病机多为上焦心阳虚衰、下焦阴寒上乘。本文通过研究《叶氏医衡》、《临证指南医案》、《叶桂医案存真》等著作中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及医案,发现叶天士通阳散结治疗胸痹心痛上承仲景之法和历代先贤的研究,注重温通,下启"血络痹痛"与"涌痰法",提出"久痛必入络"、"痛久入血络"以及"涌吐痰涎"等观点,同时兼顾脾胃、寓通于补,注重情志因素,发展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理论。叶氏用药平淡简易但疗效颇佳,其辨治胸痹心痛的思路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阴吹案     
患者,女,34岁,因"顺产后自觉有气自阴门排出1月余,加重5 d"于2020年10月15日就诊.现病史:2 个月前顺产二胎,产后休养期间,因琐事争执后自觉阴门排气,如同矢气,劳则发作,休息减轻,羞于启齿,隐忍未诊.5 d前,因琐事又起争执,阴门排气加重,甚至转侧簌簌有声,旁人可闻.妇产科检查未见阴道撕裂,阴道与直肠之间...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483例产妇乳汁元素含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乳对发育迅速的新生儿来说 ,成份齐全 ,是最佳的营养源。这一点随着营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日见明显。微量元素参与蛋白质、激素、酶及辅酶的合成与代谢[1] 。本研究探讨其在母乳中的含量及对指导母乳喂养有很深的意义和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我院 1995年 6月~ 1998年 2月共分娩10 2 4例 ,随机选择 483例无妊娠合并症的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 2 0~ 40岁 ,平均 2 6 5岁 ;孕周 37~ 41周 ,平均39 3孕周 ;分娩方式均为自然分娩或剖宫产。取产妇 3~ 5天初乳、42天乳各 3ml;同时取空腹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后钙镁加氯…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整理筛选出《王仲奇医案》关于治疗中风病的58首效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别名大辞典》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统一,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构建临床方药数据库后,并对数据进行频数、性味归经、聚类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王仲奇医案》中治疗中风病的58首方药中统计出使用药物109味、用药频数755次;使用频数≥8的28味药物中,使用频数前6味药物依次是:石斛、蒺藜、茯神、远志、豨签草(制)、鹿衔草;取频数≥16的药物组合共30组,其中药物组合频率大于40%是茯神、石斛,蒺藜、石斛,茯神、蒺藜,远志、石斛,茯神、远志,鹿衔草、豨莶草(制);性味归经多甘寒,归肝、肾、肺经。聚类分析结果分别是C1:野料豆、女贞子、石决明;C2:牛膝、熟地黄、沙苑子、龟甲;C3:肉苁蓉、枸杞子;C4:白芍、当归;C5:鬼箭羽、半夏、路路通、茯苓、桑寄生;C6:牡蛎、龙齿;C7:豨签草(制)、鹿衔草,石楠叶;C8:茯神、远志、蒺藜、天麻、石斛。结论:王仲奇先生治疗中风病,常滋补肝肾,以肝为主,擅用甘寒通络之品,滋阴息风并举等。  相似文献   
7.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1例以周期性不明原因高热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在治疗过程中,不盲目清热解毒,强调整体观念,从肝脏与脾脏论治,注重中焦作为气机枢纽的关键作用,认为中焦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结合患者病史,可知患者受情绪困扰日久,气机失于疏泄,气郁化火出现发热。同时,气机不畅,传化失常,升降失司,津液代谢异常,内湿由生,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故患者出现频繁腹泻。肝脾共主中焦气机,肝郁脾虚导致患者一系列症状,当清热化痰,行气解郁,疏肝健脾,故方选行气开郁之越鞠丸加减治疗,辅以健脾化湿之品。药后患者周期性发热缓解,头痛欲裂、腹泻等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7年7月在金寨县农村地区对110名参加普查的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农村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49.8±3.33)岁。110名被调查妇女中无抑郁症状者71名,占64.5%,有抑郁症状者39例,占35.5%,其中轻度抑郁30例,占76.9%,中度抑郁5例,占12.8%,中重度抑郁4例,占10.3%。职业、痛经有无、夫妻感情、子女升学或就业、家庭成员情况、自身情况、住房情况、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等对发生抑郁症状影响较大(P0.05);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综合征均对抑郁有影响;抑郁症状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利用度显著低于无症状组,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使围绝经期女性减少负性心理状态;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痛经、子女升学或就业失败、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利用度等。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保健现状:26.4%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61.8%的妇女表示如觉抑郁会自我调整,不需专业人士帮助。结论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更年期症状呈现率较高,与自身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有关,地方医生应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痤疮是一种常见疾病,中西医对其均有记载。自古医家多将痤疮的病机责之于肺、肾或心,但有时疗效甚微。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基于三白汤化裁治疗痤疮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认为脾虚这一根本病因贯穿疾病始终。现将所查文献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对痤疮病因病机、辩证分型、中医药疗法进行综述,希冀对于痤疮的中医药防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