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PreS1抗原、HBV DNA和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前S1蛋白,采用荧光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ELISA法检测HBeAg。结果 在125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率为26.39%,HBV DNA阳性率为83.39%;在1049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299例(23.94%),HBeAg阳性447例(42.61%);在PreS1抗原阳性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92.57%(299,332)。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PreS1抗原的检测无更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和优点。方法:总结拉米夫定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大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以深入研究拉米夫定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特点、优势和安全性。结果:拉米夫定(LMV)具有高效的抗HBV活性,对乙肝病毒有长期稳定的抑制作用,长期应用可引起病毒变异发生,但拉米夫定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减少耐药株的产生并增强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见。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徐瑗瑗  熊自忠 《安徽医药》2010,14(3):303-304
目的了解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肝病患者的病因。方法选择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患者118例。对临床上诊断为病原学阴性的肝病患者血清,分别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ANA全套,FT3、VF4及TSH,血清Cu及铜蓝蛋白的检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结果118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肝病患者中47例是病因不明的肝病,在病因不明的47例肝病患者中,14例患者的血清ANA等自身抗体中至少一种抗体为阳性。结论对病因不明的肝病有必要检测自身抗体,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对本院 2007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368 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68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为非洲输入,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其中,恶性疟 103 例,间日疟 95 例,卵形疟 31 例,三日疟 112,混合感染 27 例;男性 366 例(99. 5%);所有患者均有畏寒、发热症状;97. 6%的病例在发病后 5 d 内确诊,并得到及时诊治;所有收治的患者中,治愈 364 例(98. 9%)、死亡 4 例(1. 1%)。 予以蒿甲醚加大剂量加大疗程治疗,无明显副作用。 结论 临床医生应警惕输入性疟疾的病例,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wnt抑制因子-1(WI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影响。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WIF并通过脂质体介导方法,将pEGFP-C1-WIF转染体外培养的HSC-T6细胞株,用TGF-β1刺激转染(试验组)和未转染的HSC-T6细胞株(对照组),并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包括正常细胞组)smad3、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试验组HSC-T6细胞株smad3、β-catenin 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HSC-T6细胞株,更低于对照组HSC-T6细胞株(P〈0.05)。β-catenin和smad3蛋白质的表达均与α-肌动蛋白(α-SMA)蛋白质的表达显著相关(r=0.800,P〈0.01;r=0.743,P〈0.01)。结论 WIF能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生物学效应抑制HSC-T6细胞的活化,从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瑗瑗  李宜 《安徽医药》2003,7(1):50-51
目的 研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LN、PⅢP、CⅣ)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184例病毒性肝炎患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LN、PⅢP、CⅣ),检测结果经F检验(方差分析)及q检验确定统计学意义。结果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LN、PⅢP、CⅣ),在肝炎肝硬化患中检测水平最高,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差异均具有显性(P<o.01)。结论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LN、PⅢP、CⅣ)对肝炎肝硬化诊断具有明显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3-2009年血标本分离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院2003-2009年血培养中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1 372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404株,阳性率6.5%;革兰阳性菌768株占54.7%,革兰阴性菌547株占39.0%,真菌89株占6.3%,复数菌感染21例占1.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1%、20.6%、7.9%,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52.3%和85.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显示多药耐药性,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7.8%、36.5%,产ESBLs菌株显示多药耐药性,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较为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均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医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较广,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分离菌株,且耐药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51例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拒绝接受核苷类似物,n=12)和治疗组(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39,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以及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MELD评分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结果:结束住院治疗时,治疗组20例病情明显好转,表现为血清转氨酶以及胆红素明显下降,MELD评分降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48,P<0.05);但3种药物(拉、恩、替)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使用强效快速类核苷类似物能显著延缓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