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急诊行脑血管3D-CTA检查,在24小时内行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手术。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20个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6个,颈内后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未破裂动脉瘤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直接夹闭破裂动脉瘤和2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后GOS分级5分8例,4分2例,3分3例,2分4例,1分3例。结论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发颅内血肿病情发展迅速,3D-CTA应作为该类患者术前首选检查手段,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夹闭动脉瘤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手术治疗的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半月内是否出现创伤性脑梗死分为创伤性脑梗死组与无创伤性腩梗死组,对可能造成创伤性脑梗死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是否为多发伤、是否出现脑疝、是否合并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1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继发创伤性脑梗死21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8例,非大面积脑梗死13例,创伤性脑梗死发病率11.23%.5例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压持续增高并形成脑疝再次手术扩大颅骨窗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是否出现创伤性脑梗死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伤情、多发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P<0.05). 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创伤性脑梗死与性别无关,与年龄、是否出现脑疝、是否为多发伤、是否合并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显著相关性;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才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计算术前和术后1、3、7d脑血肿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81,P> 0.05);两组术后1、3、7d血肿量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4、5.448、5.415,P< 0.05).观察组有效率[92.5%(74/80)]明显高于对照组[57.3%(4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P<0.05);病死率[2.5%(2/80)]明显低于对照组[ 11.0%(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7,P< 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8.8%(2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9%( 5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6,P< 0.05);观察组再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3/80)、12.5%(10/80),对照组分别为4.9 %(4/82)、13.4%(1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1、2.674,P>0.05).结论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肯定,可以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例创伤性基底动脉动脉瘤,总结治疗经验和教训。方法对1例创伤性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创伤性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颅脑损伤的少见并发症,破裂出血可导致灾难性后果。结论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缺乏特有的临床症状,可疑病例可行3D-CTA和DSA检查确诊,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1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在仅行CTA,未行DSA。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后处理采用容积成像(VR)技术,采集图像与术中所见相比较。结果16例动脉瘤病例仅在CTA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CTA图像很好的模拟手术人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人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动脉瘤。CTA对颅内动脉瘤解剖结构、载流动脉、周围解剖标志等重要结构显示清晰,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对术中辨认解剖结构有很大帮助。结论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术前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可以为动脉瘤夹闭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手术治疗的aSAH后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aSAH后脑积水患者中,急性脑积水(aSAH后3d内)28例;亚急性脑积水(aSAH后4~13 d)5例;慢性脑积水38例,其中aSAH后14 d以上缓慢发生的25例,由急性脑积水转变而来的10例,由亚急性脑积水转变而来的3例.结论 脑积水是aSAH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持续进展的急性脑积水患者需行脑室外引流术.亚急性脑积水是介于急性和慢性脑积水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慢性脑积水以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最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A对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脑血管3D-CTA检查,根据CTA结果行手术治疗. 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3D-CTA检查均提示脑动静脉畸形,入院后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及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术后死亡1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轻残2例,其余恢复良好.术后DSA检查12例,脑动静脉畸形全切除9例,1例行主要供血动脉阻断,未行畸形血管切除,2例有脑动静脉畸形部分残留后行伽马刀治疗. 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出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及切除畸形血管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前3D-CTA检查对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82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型24例(A组)、中型21例(B组)及重型37例(C组),另选择健康志愿者50名为对照组。测定上述患者FFA、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rII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FPS、FINS、Homa.IR、TC及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及C组FFA、FPS、FINS、Homa—IR、TC、TG和LDL—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B及C组血清FFA与FPS、Homa—IR、TC及HDL—C水平呈现相关性(均P〈0.05),B及c组血清FFA与FPS、Homa-IR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FFA水平明显升高,与FPS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27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为试验组(SAH组),再依据是否并发不同程度CVS分为:无CVS亚组(11例),轻度CVS亚组(9例)、中度CVS亚组(4例)和重度CVS亚组(3例);另设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SAH各时间点各组血清VEGF水平为①SAH组发病第1天起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无CVS组不增高.SAH后第1、3、5、7天时血清VEGF水平为①轻度CVS组与中度CV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重度CVS组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CVS组.SAH后出现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患者.结论:SAH后出现CVS患者和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开放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在基层医院颅脑外伤中多见,传统处理上多为彻底清创,去除破碎的颅骨片,遗留颅骨缺损待二期手术用人工材料修补,给患者增加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又增加了经济负担。本次研究对51例患者行一期手术整复修补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