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指经优化的内科治疗消除并发症和诱因后,心力衰竭症状和临床状态仍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常并存,并互为因果,临床上将此种状态称为心肾综合征,预后差。我们应用左西孟旦联合大剂量呋塞米治疗1例超高龄顽固性心力衰竭并肾功能不全患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1岁.主因间断胸闷、心悸22余年,加重伴呼吸困难6d于2011年9月20日人院.查体:脉搏63/min,血压135/70mmng(1 mm Hg=0.133 kPa),自动体位,轻度混合性呼吸困难,颈静脉稍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3/min,律不齐,主动脉第一听诊区、二尖瓣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波水样杂音,余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无水肿.2009年曾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确诊为血小板增多症,2011年4月开始服用羟基脲(3.0 g,2次/周)治疗,5月患者自行停服该药,血小板波动在400~700×109/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早期筛查方法和发病率。方法 1990年7月~2011年7月追踪调查京东地区7个干休所老年期痴呆21年,以离休干部为调查对象,采取简明精神状态检查、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痴呆分级评定量表以及排除痴呆标准加以评定。结果 81~91岁比71~80岁及60~70岁痴呆发病率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家庭、干休所、医疗机构对老年期痴呆的管理逐步提高;老年期痴呆死因主要是并发症,对中重度痴呆患者后期工作重点仍然是护理工作。结论寻找特殊人群(离休干部)确诊老年期痴呆的客观准确的方法,揭示60~70岁、71~80岁、81~91岁3个年龄段老年期痴呆发病率,纠正一些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对老年期痴呆概念的误区,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的治疗方案应区别对待,特别是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重点是心理治疗,激励他们热爱生活,多与社会和大自然交流,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主因全身黄染1周,于2011年9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黄染,以手、足掌为重,伴有食欲减退,无发热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既往有胆石症、糖尿病、冠心病史,无肝炎病史及可疑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联用地尔硫(艹)/(卓)和比索洛尔与二药单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并比较3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173例,随机分成Ⅰ组(合用组,78例),Ⅱ组(地尔硫(艹)/(卓)组,43例),Ⅲ组(比索洛尔组,52例).分别观察心电图及临床疗效、运动试验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Ⅰ组(88.5%)优于Ⅱ、Ⅲ组(72.1%、71.2%)(P<0.05),Ⅱ、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运动试验示运动耐量Ⅰ组优于Ⅱ、Ⅲ组(P<0.05);Ⅱ、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尔硫(艹)/(卓)与比索洛尔小剂量合用是可行的,优于二药单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现代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多见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和风心病 ,三者约占AF总数的75%以上。孤立性AF约占 10 %。心衰病人 4 0 %合并AF。AF治疗的关键是控制AF心室率、维持窦性心律和防治血栓栓塞。彻底根除AF并永久保持窦性心律是治疗心房纤颤的最佳追求目标。为此 ,人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1 现代认识1 1 电生理机制1.1 1 多源性子波折返 AF的发生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至 2 0世纪后叶 ,先后有人提出单源激动、多源激动 ,环行运动和折返激动等学说。Moe[1]等在 2 0世纪 60代年提出多源…  相似文献   
7.
QT间期离散度(QTd)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32~75岁,平均59.8±12.5岁。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症状和ST段抬高。病变部位累及广泛前壁16例,前壁、前间壁24例,下壁、正后壁18例。发病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了川畸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artery;SA)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体会。55例SA狭窄病人(川畸病32例、动脉粥样硬化23例),经股动脉行PTA61人次。适应症为肢端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间歇跛行,静息时肢痛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上肢出现雷诺氏现象及感觉异常。但SA起始部狭窄,病灶跨越椎动脉开口及椎动脉开口部狭窄者未入选。病灶≤2cm称局灶性狭窄,病灶>2cm称弥漫性狭窄。川畸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比较:年龄27.4±9.3岁:54.5±1…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QTa)系由于心室肌复极不一致,而引起的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QT离散度明显增加,恢复期降低,其临床价值已得到证实[1,2].本文观察了58例AMI早期患者予静脉尿激酶溶栓后,QT离散度变化规律,探讨了AMI后心肌再灌注与QT离散波变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