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胆活血中药对急性胆管炎大鼠炎性介质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与清热利胆中药联合应用对急性胆管炎大鼠炎性介质的调节作用。方法在部分结扎大鼠胆管的基础上,向胆管内逆行注入大肠杆菌,建立大鼠急性胆管炎模型。模型大鼠分别给予活血化瘀中药(复方丹参片),清热利胆中药(茵陈蒿汤)及清胆活血中药(复方丹参片十茵陈蒿汤)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结果清胆活血组大鼠血清TNF、IL-1、IL-6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各组,肝脏损害亦明显轻于其它各组。结论活血化瘀与清热利胆中药可协同降调节急性胆管炎大鼠炎性介质水平,有助于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抑制LPS诱导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2只,处死后分离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4组(n=8):A组(阴性对照组);B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C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D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5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细胞培养12h后。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的浓度,用RT-PCR方法检测TLR-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均增加,C组IL-6、TLR-4m RNA水平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D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通过下调TLR-4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张伟东  寇丽  王幸丽  杨红  张义堂 《安徽医学》2019,40(9):1041-1044
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病毒性脑炎(VE)的疗效。方法随机抽签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VE患儿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各42例。病例组给予丙种球蛋白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血清CD3+、CD4+、CD8+、CD4+/CD8+、Ig A、Ig E、Ig G水平及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 62%,高于对照组的83. 33%(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脑脊液NSE、S-100β、IL-1、TNF-α、MMP-9水平均下降,且病例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D3+、CD4+、CD4+/CD8+、Ig G均上升,Ig A下降,且病例组上升或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病例组治疗前后脑脊液NSE、S-100β、IL-1、TNF-α、MMP-9水平,血清CD3+、CD4+、CD8+、CD4+/CD8+、Ig A、Ig E、Ig G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VE疗效明确,能明显减轻患儿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度腺病毒肺炎儿童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入院记录、病例、影像学表现等资料,分析其特征。结果患儿入院时均伴不同程度发热、呼吸系统症状,其中39℃~41℃占比80.00%,呼吸系统症状中以咳嗽(96.00%)、呼吸气促(86.00%)为主;肺部可闻及湿罗音(89.00%)、哮鸣音(67.00%),部分兼并发生;并发症以呼吸系统(100.00%)、循环系统(64.00%)为主;C反应蛋白(CRP)及肌酸激酶混合同工酶(CK-MB)升高比重均高达60.00%;其次为白细胞计数(WBC)升高(52.00%);CT影像均提示肺实变,其中双肺受累80.00%,76.00%受累肺叶数≥3个,多呈向心性分布,以团簇状影最常见,实变部位均匀强化占比48.00%;另有28.00%检出淋巴结肿大,但大多强化均匀;71.00%患儿伴小气道改变,其中充气不均匀占比84.51%、其次为支气管壁增厚(61.97%)、支气管扩张(40.85%)、马赛克征(33.80%)。结论重度腺病毒肺炎儿童易累及肺外器官组织,并发症较多,应重视血生化指标检测,警惕CT小气道改变征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血清Fractalkine(FKN)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发病3d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分别按梗死体积、梗死部位及预后评估分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1-3d、7d、14d和28d的血清FKN浓度,与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比较,分析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体积、梗死部位、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各时点的血清FKN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并于病后7d达高峰值;血清FKN浓度在大梗死组、皮层及伴皮层下梗死组高于其他组;依赖组各时点血清FKN浓度均高于独立组。结论FKN可作为脑缺血炎症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FKN浓度与脑梗死灶的体积、部位及患者的预后相关,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例CP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CPM患者常表现为四肢瘫痪、假性球麻痹、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易引起误诊误治。结论:尽管CPM少见,但其有典型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特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诊断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7.
70例自发性肝破裂出血原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收集两所医院十年肝脏自发性破裂病例 70例 ,分析其出血原因分别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腺瘤、继发性肝癌。采用非手术方法 2例 ,止血成功 ,方法为经股动脉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 ;手术治疗 6 8例 ,手术方法包括缝扎术、填塞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化学栓塞术、肝部分切除术 ,止血成功 6 0例 ,失败 8例。讨论 :肝脏自发性破裂出血原因主要是原发性肝癌破裂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合并肝硬化 ,比例为 5 3 9%~85 0 % ,甚至有的报告高达 90 %以上〔1〕,因肝脏质地较差 ,治疗原则应首先快速复苏 ,控制出血、抢救生命 ;其次尽…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差异性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胰腺炎(AP)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凋亡情况.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分析对4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病人和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发病第1、3、7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两个亚群各自的比例变化与凋亡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与MAP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SAP组病人在整个观察期内CD4+T细胞明显减少,CD4+/CD8+比值明显下降;同时发现CD4+T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与上述二者的变化呈显著负相关.MAP组上述各指标呈一过性改变.而CD8+T细胞凋亡率在各组间及组内不同时点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AP病人,特别是SAP病人病程中T淋巴细胞CD4+、CD8+两个亚群发生差异性凋亡,从而导致严重而持久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这可能是SAP病程中后期容易发生严重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丘脑腔隙性脑梗死与味觉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例主诉味觉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味觉检查及头MRI检查。结果 7例患者味觉检查均表现一侧味觉(甜、咸、酸、苦)消失,头MRI均证实丘脑腹内侧下部有腔隙性梗死灶,病灶位于味觉缺失对侧2例,病灶位于味觉缺失同侧5例。结论 (1)临床上重视单纯性味觉障碍的症状与查体,结合头MRI检查,可以确诊;(2)本文多数病例证实了味觉传导路具有同侧上行的特点,即从孤束核发出的味觉二级纤维在同侧脑干网状结构内上行到达丘脑腹侧后内核小细胞群(VPMpc);(3)头MRI冠状位的检查异证实VPMpc病变的部位及程度;(4)丘脑腔隙性脑梗死导致的单纯味觉障碍有可恢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和意义。方法结合1例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眼缺血综合征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常合并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少,主要表现视力下降、一过性黑蒙症状,伴有或单独表现为眼部及眼周疼痛,也可有眼前、后节缺血综合征。辅助检查特点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眼部血液循环时间延长、视网膜缺血或低灌注。患者5年死亡率达40%、大多死于心脑血管事件,但是目前临床认识不够。结论眼缺血综合征少见,常提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远期多死于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临床易误诊漏诊,增强识别并积极干预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