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儿童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在常规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观察组(39例)患儿采取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胸腔积液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情况、住院时间、穿刺相关费用等。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组和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相比,胸腔积液吸收加快(8±4 d vs 12±6 d,P<0.01),胸膜肥厚情况改善更好(1.50±0.25 mm vs 3.10±0.30 mm,P<0.05),住院时间缩短 (11±3 d vs 18±6 d,P<0.01),穿刺相关费用降低(269±24元 vs 475±50元,P<0.05),患儿痛苦减轻。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儿童结核性胸膜炎较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优势明显,适合在儿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患病情况,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制订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小学抽取年龄在6~17岁中小学生,测量其身高体重。根据体重指数(BMI)评价调查对象的肥胖患病率,并根据性另0及年龄分层比较患病率差异。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结果完成抽样温州市鹿城区12所中小学共计6719名中小学生,研究对象男女性别比例为1.29:1,平均年龄(11.45±4.05)岁,体重指数(BMI)为(18.89±3.58)kg·m^-2,超重患病率12.14%,肥胖患病率为3.26%。超重及肥胖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低,并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温州市鹿城区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患病率高,并呈现性别年龄差异,宜早制订防制策略及措施,减少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肺外并发症患儿胸膜炎发生率8.1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7.91%,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9.07%,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0.47%,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6.28%,皮肤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2.09%,关节运动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6.98%,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2.33%.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多合并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关节、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伤,各系统受损害多呈一过性.  相似文献   
4.
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将70例小儿MP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应用阿奇霉素10mg/(kg·d)静脉滴注,疗程3d,停药4d,重复1疗程;对照组应用红霉素30-50mg/(kg·d)静脉滴注,疗程7—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阿奇霉素治疗组有效率94.29%,红霉素组77.14%,阿奇霉素组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退热、止咳、哕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比红霉素组短(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14.2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显著,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将严重过敏反应定义为"一种严重的、威胁生命的、全身性或系统性的超敏反应"~[1]。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标准,延误诊断是主要死亡原因。为更好地了解该病的临床特点,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重点,本文总结29例儿童严重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例儿童铅中毒脑病病例并复习文献9例,探讨儿童铅中毒脑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本例患儿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复习自万方数据及知网期刊全文库检索的国内报道病例9例。结果:本例患儿早期临床表现为呕吐、贫血、脐周痛。经多家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及至出现抽搐、昏迷,查血铅提示血铅升高,予驱铅治疗后,患儿仍昏迷,最终因脑功能衰竭,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10例中,7例男孩,3例女孩。10例患儿的父母均从事高铅作业。4例患儿居住在高铅作业的环境内,4例患儿父母带其一起上班,在工作场所内玩耍且无人看管。临床资料显示,10例患儿均有抽搐,8例患儿有贫血,8例患儿有呕吐,7例患儿有发热,7例患儿有昏迷,3例患儿有纳差,1例患儿早期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不易入睡、爱哭闹。经治疗后,9例患儿好转,1例患儿死亡。结论:铅中毒脑病属铅中毒的严重类型,且铅中毒无特异性症状,易漏诊误诊,故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呕吐患者应及时行血铅检查,以便早期诊断,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温州市不同区域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水平对喘息性疾病患儿肺功能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6月在温州市的32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属不同地区分为城区组(市区,n=80)、工业区组(瓯海,n=80)、渔区组(洞头,n=80)及山区组(泰顺,n=80)。检测并比较不同地区患儿1周内PM2.5暴露水平、肺功能[潮气量(VT)、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与达峰容积比(vPTEF/vE)]及IL-6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M2.5暴露水平与肺功能及IL-6水平相关性。结果 不同地区患者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患儿PM2.5暴露水平及IL-6水平相比,工业区组最高,城区组次之,随后为山区组及渔区组(P<0.05);不同地区患儿V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患儿Ti/Te、tPTEF/tE及vPTEF/vE水平相比,其中渔区组最高,山区组次之,随后是工业区组及城区组(P<0.05...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