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松养心胶囊中马钱苷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参松养心胶囊中马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40 nm。结果马钱苷质量浓度在0.95~9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07%,RSD=1.27%(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我国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至2012年10月Cochrane图书馆(2012年第11期)、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中文文献。提取PEG—IFN治疗中国CHC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作为结局变量,区间估计采用95%CI。结果经过筛选、评价,最终经纳入11个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106例CHC患者。文献质量经改良Jadad评分平均为1.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G—IFN治疗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明显高于普通干扰素组(RR=0.49,95%CI:0.43—0.57,P〈0.001)。除1个研究说明试验组不良反应较高外,其余研究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未出现更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因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样本量太少,未作Meta分析。结论CHC患者合理的应用PEG—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疗效较好。但由于本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其安全性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77年11月至1978年4月开展了急性术前自体采血,术前数天自体备血及术中单纯输液等项血液稀释的工作,明显地降低了术中实际出血量和库血用量、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仅就40例急性术前自体采血,血液稀释病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44岁。 2 0 0 0年 12月因两足第 3、4趾间赘生物6个月逐渐增大而就诊。体检 :两足第 3、4趾间可见黄豆大小菜花样疣性突起 ,发白、质硬。诊断 :趾间尖锐湿疣。病理报告符合尖锐湿疣。治疗 :选用DGD 30 0B型高频电刀治疗 ,1个月后未见新生赘生物 ,皮肤恢复正常。 3个月前因阴茎冠状沟尖锐湿疣曾用同样方法治疗 1次痊愈。否认有不洁性生活史 ,但有经常到公共场所洗桑拿、泡脚、足底按摩史。2 讨 论近年来 ,发生生殖器以外的尖锐湿疣时有报道 ,以鼻腔、口腔和肛门等多见。本例发病实属少见 ,容易被误诊。患者虽否认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痔灵注射结合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0例,对照组120例,治疗组采用消痔灵注射结合外剥内扎术,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疼痛、创缘水肿、出血、肛门坠胀等常见并发症,痔核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术后肛门坠胀,随访3个月、6个月和1年复发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疼痛积分、创缘水肿、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痔核扎线脱落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随访3年和5年复发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痔灵注射结合外剥内扎术治疗状混合痔优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  相似文献   
8.
周振东  杨军  顾海伦 《山东医药》2009,49(38):68-69
目的观察微创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64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及早期康复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优22例,良8例,及格2例,差0例,优良率93.75%;对照组分别为14、10、5、3例和75.00%;两组优良率相比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0.0±9.6)ml、骨性愈合时间(126.7±3.8)d,对照组分别为(260.0±18.2)ml、(144.5±7.1)d,两组相比,P均〈0.05。观察组术后伤口皮肤出现局部感染1例,对照组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1。结论微创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采用全国肛肠学会统一制定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经过临床20年系统研究、治疗观察,采用中药制剂消痔灵液,注射到直肠内外治疗直肠脱垂360例,经过随访表明治愈率达93.33%,无并发症及后遗症.作用机理根据传统中医"下者举之"、"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选用中药制剂消痔灵液注射到直肠内外(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黏膜下层、直肠全段的黏膜下层、左右侧骨盆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使注射的局部产生无菌性致炎反应,发生纤维化,产生粘连固定作用.既加强了黏膜层与肌层的粘连固定,又使直肠间隙侧韧带与直肠壁粘连固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注射后配合中药口服,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凡中气下陷,选用补中益气汤.大肠湿热,选用升阳除湿汤.气血两虚,选用四物汤加白术、茯苓.术后让病人坚持做提肛运动锻炼.特点本项目为全国首次提出采用直肠内外注射消痔灵液治疗直肠脱垂的方法.治疗效果确切,治愈率达93.33%,基本无并发症、后遗症.适应症广泛,治疗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0.
韩宝  贾海翔  周振东 《中医杂志》2003,44(Z1):175-176
直肠前突综合征是女性排便障碍的主要疾病.经病史、指诊、排粪造影即可作出诊断.据我们多年临床观察直肠前突患者86%以上伴有直肠粘膜松弛或粘膜内脱垂,我们将此现象称为直肠前突综合征.1996~2002年4月我们采用中药消痔灵注射固定法治疗直肠前突综合征88例,1年后进行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