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观察短期口服曲美他嗪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方法 ,将 41例DCM患者随机分为CON组与VAS组 ,前者接受常规治疗 ,后者除常规治疗外 ,还接受曲美他嗪治疗两周。治疗前后分别动态心电监测统计 2 4h内总室性心搏次数及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 结果 :治疗前CON组与VAS组比较 ,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VAS组室性心搏总数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次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 ,分别为 841.2 1± 5 61.5 5vs 5 3 9.5 5± 3 5 0 .0 4(P =0 .0 3 3 )及 5 .5 8± 2 .89vs 3 .41± 3 .16(P =0 .0 2 8) ,但两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短期曲美他嗪治疗DCM患者 ,可减少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且与心功能的改善无关  相似文献   
2.
我们将1981年10月至1996年5月在我院CCU病房行24小时心电监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245例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04例(42.45%)心律(率)失常,141例(57.55%)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律失常70例(49.65%)、房性心律失常34例(24.11%)、室性心律失常18例(12.77%),其它19例(13.48%)。心律失常的检出女性多于男性(P<0.05),男女性患者均以30~39岁、40~49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心律失常的类型较为单一,多呈良性经过,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3.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根据WHO/ISH(1999)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 Hg,舒张压≥90mm Hg,选择本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4±6)岁,高血压病程(8±7)a。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1.2方法本研究采用开放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国产苯磺酸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由江苏省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符合入选条件者停用一切影响血压的药物,服用安慰剂2周后符合条件者进入试验。每日8:00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1次,每次5mg,共6周。每周随访1次,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氯吡格雷口服对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P一选择素(P—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确诊急性sTEMI患者61例,分为常规治疗组(ROU组)31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CLO组)30例。ROU组接受溶栓(尿激酶)、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抗心肌重构(卡托普利)及保护心肌(倍他乐克)等药物常规治疗。CLO组除接受前述治疗外,入院时即开始接受氯吡格雷口服治疗(300mg负荷量,继以每日75mg)。比较两组间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改变、入院后24h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浓度变化及入院后48h内血液循环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结果】溶栓后2h内ST段降低50%,ROU组为15例(48.4%),CLO组为18例(6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CK—MB浓度,在入院后即刻、入院后4h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入院后8h、入院后12h、入院后24h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入院后48hICAM-1浓度及P-选择素浓度CLO组显著低于ROU组(P〈0.05,P〈0.01)。【结论】对于STEMI患者,在常规治疗外早期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可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并可降低血液中siCAM-1和P-选择素浓度。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指征在心电图的表现上人们常以溶栓后ST段的改变为主,而很少注意溶栓早期(24h内)T波倒置;本文对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溶栓治疗AMI资料齐全的7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AMI溶栓治疗早期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男性,78岁。因阵发性心悸8年,持续心悸6小时于98年5月26日9:15入院。无甲亢、高血压病史。曾于97年5月作EKG示窦律,PAVB。入院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入院时体检:BP110/70mmHg(14.6/9.3kPa),唇无发绀,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基本病理生理,多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在此基础上,斑块破裂,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致局部血栓形成,继而造成相应部位心肌缺血坏死。然而,另有部分AMI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是否与冠状动脉痉挛(CAS)有关?本报道我院34例AMI行冠脉内溶栓术,其中5例冠脉内溶栓后,经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并就其机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在发病机制、解剖改变、临床表现等方面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有一定差异。目前,国内对壁间血肿研究较少,且未见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其诊断价值的相关报道。[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近4年来所有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症的患者,根据CT血管成像结果将其分为两组:经典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组(acuteaor-ticdissection,AAD组)与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组(aorticintramuralhematoma,AIH组),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51例,AAD组与AIH组分别为38例(74.5%)和13例(25.5%)。入院时AAD组D-二聚体浓度为(3.50±1.72)μg/ml,AIH组则为1.54±1.50μ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50μg/ml为阈值,D-二聚体敏感性在AAD组为100%(38/38),而AIH组则为84.6%(11/1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脑卒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截瘫发生率方面,AAD组为39.5%(15/38),AIH组为30.8%(4/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AAD组为18.4%(7/38),AIH组为15.4%(2/1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低于AAD患者。以0.5μg/ml为阈值,D-二聚体对AIH和AAD的预测敏感性类似。但部分AIH患者可能呈阴性反应,导致漏诊。AIH患者死亡率和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与AAD患者相似,故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监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各种心电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行 2 4小时连续心电监测 ,记录各种心律失常、异常Q波的导联数 ,测量Q -Tc间期 ,Ptfv1值 ,分析这些因素与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的关系。结果 :本文 2 13例中 2 0 2例检出心律失常 ,检出率为 94 8%。异常Q波导联数越多提示心肌梗塞的面积越大。Q -Tc延长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Q -Tc正常者 (P <0 0 1)。Ptfv1负值增大者严重心律失常 (LownⅢ级以上的室早、室速、室颤 )、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Ptfv1正常者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塞的面积、Q -Tc间期、Ptfv1值及心律失常的复杂程度与持续时间是AMI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2,3-丁二酮单肟(BDM)初始复灌对停搏心脏机械功能和氧代谢恢复的影响,确定理想作用浓度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Langendorff灌流豚鼠心脏用4℃St.Thomas Hospital液保存12h,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CON组),含20mmol/L BDM的Krebs液(BDM20组)、含30mmol/L BDM的Krebs液(BDM30组)、含40mmol/L BDM的Krebs液(BDM40组)进行初始复灌30min,随后所有心脏以37℃改良Krebs-Ringer液进行复灌60min。结果与CON组比较,BDM初始灌流后左室作用压、左室压力增加速率峰值(dP/dtmax)和左室压力减少速率峰值(-dP/dtmax)、氧消耗速度和用氧效率恢复更为迅速,BDM30组最为显著。电镜检查发现,CON组心肌呈明显的肌节过度收缩和线粒体破坏,BDM30组则明显减轻。结论BDM初始灌流可显著改善停搏心肌的机械功能和氧代谢,且理想作用浓度为30mmol/L,其机制可能与BDM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过度收缩和细胞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