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Chen等[1-2]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类基因,即人yrdC基因,其在人体组织中普遍存在,且在结肠癌等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是一种人类肿瘤相关基因,与这些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相关。而关于人yrdC基因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研究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l5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和输血资料作一分析.以探讨输血与手术后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保胆取石手术治疗单发胆囊结石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96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证实为单发胆囊结石,采用右上腹小切口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结果 96例患者行右上腹小切口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胆汁漏,切口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出院前B超检查胆囊内无结石.89例患者获得直接或电话随访,7例失访,随访率92.7%,3年随访胆囊结石复发8例.结论 保胆取石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结石复发率低,即去除了结石,又保护了胆囊功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单发胆囊结石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胃癌根治术中及术后早期腹腔热低渗灌注化疗3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轶群 《腹部外科》1999,12(6):255-256
目的:总结利用温热和化疗的协同作用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和残存的微小癌灶的方法以减少术后转移和复发。方法:进展期胃癌44例,随机分成2组,32例接受术中、术后早期腹腔热低渗灌注化疗;12例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温双蒸水冲洗腹腔1次和FM方案静脉化疗。分别作腹腔冲洗液脱落癌细胞检查,观察毒副反应、并发症和随访近期疗效。结果:热化疗结束后腹腔冲洗液未发现癌细胞,而对照组仍有1例发现癌细胞;热化疗组随访21±8.4个月,生存15例(46.9%);对照组随访20±7.6个月,生存2例(16.7%),热化疗组全身毒副反应较对照组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肿瘤负荷最小,癌细胞分裂增殖速度相应较快,对热化疗最敏感,适时开展(IPHP或IHCP)能延长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如何更好地维持和监测灌注液的恒温,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pT1~3N0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淋巴结微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对pT1~3N0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pT1~3N0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术者120例2 106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9~28枚,平均18枚,所有淋巴结经HE染色均为阴性.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结中CK20表达,并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胃癌淋巴结中CK20表达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经免疫组化染色,有9.07%(191/2 106)的淋巴结出现CK20阳性表达;有26.67%(32/120)患者的淋巴结中出现CK20阳性表达,其中11例(9.17%)为微转移,21例(17.50%)为孤立肿瘤细胞巢(ITC).术后随访24~121个月(平均66.35个月).淋巴结中CK20阴性表达、ITC和微转移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4%、78.3%和40.9%.5年无瘤生存率在淋巴结CK20出现微转移者中明显低于CK20阴性表达者(P=0.000)和以ITC为特征者(P=0.046),而仅以ITC为特征者与CK20阴性表达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淋巴结中CK20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肿瘤直径(P=0.011)、浸润胃壁深度(P=0.043)和是否有淋巴管浸润(P=0.002)有关.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11例胃癌患者被检测出微转移,应划分为pN1(Mi)期,本组重新分期率9.17%.而8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CK20(-)和21例表达为ITC,分别被记为pN0(I-)和pN0(I+),不建议重新分期,仍为pN0期.结论 对于pT1~3N0期胃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较低,建议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治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经验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张建生,严轶群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1].方法和适应证:一般采用Seldinger法,即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插入支配某脏器的动脉...  相似文献   
7.
严轶群 《腹部外科》2008,21(6):356-357
目的探讨凯途切割缝合器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07年9月应用凯途切割缝合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均未行预防性结肠造口;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疗法治愈1例,另1例改行Hartmann术;无吻合口大出血和狭窄;3个月内有排便不尽感者4例。随访期内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应用凯途切割缝合器操作方便、安全,污染少,有利于达到超低位吻合保肛的目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放射自显影术观察了经致癌剂MNNG作用16周的大鼠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动力学的改变;结果表明:用药鼠平均标记指数较对照组升高,但由于个体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然而用药鼠肠隐窝增殖池明显上移,构成与对照鼠显著不同的标记细胞分布位置的差异(P≤0.005),提示细胞去分化。标记指数增高、增殖区上移可能是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组织中PNA,PHA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轶群  柴玉海 《江苏医药》1990,16(6):305-306
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菜豆凝集素(PHA)对良恶性结直肠组织进行组化染色研究,发现:PNA 主要标记结、直肠癌(21/25),PHA 主要与正常结、直肠粘液相结合(21/22),而癌旁粘膜的标记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PNA、PHA 能够显示结、直肠粘膜上皮细胞连接物糖化的紊乱,因而有助结、直肠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用生物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PNA)、菜豆凝集素(PHA)及抗CEA抗体对良恶性结、直肠组织作组化染色研究,发现:PNA主要标记结、直肠癌(21/25);PHA主要与正常结、直肠杯状细胞粘液相结合(21/22);而癌旁粘膜的结合情况介于二者之间。上述凝集素能显示细胞糖结合物糖化的紊乱,因而有助于结肠癌的诊断。抗CEA抗体可帮助临床决定哪些病人需定期随访检查血中CEA水平,以便监测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