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科采用运动疗法、按摩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以及骨与关节损伤后所造成的功能活动障碍或功能活动受限的患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患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现就有较完整资料的28例髌骨骨折后,采用相宜康复手段,恢复其膝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资料来源我科近年收治的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骨折在6-12个月内愈合,根据关节屈伸活动,优16例;良好2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2.1%.结论良好的复位,可行的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远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的较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膝关节镜下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治疗和手术体会。方法:总结关节镜下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骨折10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随访10例,随访时间2~15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未见明显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关节镜下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周期短,无需手术取固定物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折后腓骨长度的恢复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胫腓骨下段粉碎骨折后腓骨长度的恢复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1986~ 1996年间收治的胫腓骨双骨折病例中 ,有 15 0例获得随访的经过手术治疗的闭合性胫腓骨下段粉碎骨折。平均随访时间为 6年 (2~ 10年 )。15 0例中 30例在固定胫骨的同时固定腓骨 ,恢复腓骨长度 ,12 0例仅固定胫骨。术后均以石膏托固定 4~ 6周。结果 腓骨固定组术后踝关节不同程度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6 % ,而单纯固定胫骨者 ,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30 %。结论 踝关节创伤性炎症的发生与小腿双骨折后腓骨长度是否恢复有关 (r=0 0 0 98) ,在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时应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 1993年 3月~ 2 0 0 0年 1月 ,对 32例髋臼骨折患者行张力带内固定手术。其中髋臼后壁骨折 14例 ,后柱加后壁骨折 2例 ,前壁骨折 10例 ,前壁加前柱骨折1例 ,横型骨折 5例。合并髋关节中心脱位 4例。结果 随访时间 2~ 7年 ,平均 4.2年。优 16例 (5 0 %) ,良 10例(31%) ,可 5例 (15 %) ,差 1例 (3%)。结论 对于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 ,采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法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髌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2008年骨科住院患者2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结合钢板张力带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髌骨骨折的患者均一期愈回.结论 采用此种术式,即继承了传统术式的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优点,又克服了克氏针固定在康复训练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13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胫骨平台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4%,属于关节内骨折,主要由于强大的内外翻应力加之轴向负荷的原因,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和移位,若治疗不当,晚期常常发生创伤性膝关节炎。治疗目的在于使胫骨平台关节面达到或者接近解剖复位,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我科自1999-2003年以来,对于SchatzkerⅥ型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临床效果,笔者对临床资料回访统计,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8岁,平均41岁。其中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直接砸压伤2例。闭合骨折8例,开放骨折5例。合并其他外伤6例。全部为SchatzkerⅥ型。都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钢板螺钉或者克氏针。1.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按照手术前X线片以及三维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判断干骺端以内髁和外髁哪侧为主,或者内外髁均受累,应用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患肢常规用止血带,分别采用内外侧髌旁小切口或者外侧髌旁小切口联合内侧胫骨后缘小切口,在C型臂机透视下明确复位情况,对压缩骨块完全撬起,稍微“矫枉过正”,高于正常关节面在3mm以内,骨质缺损处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填充,选择塑形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3月~2012年1月,对12例膝关节骨折在关节镜监护下进行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镜下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随访3~17个月,所有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或创口延迟愈合。按相关标准评定疗效,总优良率91.7%。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骨折损伤小,操作安全,复位固定满意,能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伤,术后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肌肉注射转染pEGFP-C1/Akt的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0只,制成双后肢缺血模型,双盲法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肌注经pEGFP-C1/Akt转染的MSCs)、非基因治疗组(肌注MSCs)及对照组(肌注PBS液).造模前、造膜后即刻及MSCs移植后1~7 d内,每天用红外线皮温仪测定大鼠后肢皮温变化.28 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后肢血管生成情况;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后肢毛细血管密度;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Akt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3 d后基因治疗组大鼠后肢皮温升高明显.28 d时经动脉造影观察基因治疗组后肢侧支血管生成明显; 荧光显微镜观察有绿色荧光细胞在基因治疗组的内收肌和半膜肌分布.毛细血管密度: 基因治疗组为(7.1±0.3)个/高倍镜,非基因治疗组为(4.2±0.4)个/高倍镜,对照组为(1.3±0.2)个/高倍镜,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kt及VEGF的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 基因治疗组Akt mRNA(2.44±0.14)和蛋白(1.12±0.13)及VEGF mRNA(1.11±0.11)和蛋白(0.97±0.1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基因治疗组Akt mRNA(1.58±0.13)和蛋白(0.78±0.12)及VEGF mRNA(0.78±0.14)和蛋白(0.67±0.11)以及对照组Akt mRNA(0.64±0.11)和蛋白(0.36±0.12)及VEGF mRNA(0.56±0.11)和蛋白(0.33±0.13)的表达水平(P<0.01),后2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FP-C1/Akt体外转染骨髓MSCs促进后肢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效果优于单纯MSCs治疗,为基因转染MSCs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