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6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构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HBV)S和前S1(preS1,10~50AA)表位的ss1融合基因,并在P.pastoris酵母中表达SS1融合蛋白。方法以HBV全基因组质粒为模板,扩增出目的区段:S(1~222AA)、preS1(10~50AA),以酶切-PCR的方法将其连接为ss1融合基因,然后克隆入表达载体pPIC3.5k;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菌株GS115,筛选后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检测。结果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左右,与抗HBs抗体和抗preS1抗体均有特异反应。结论ss1融合基因能够在P.pastoris酵母中高效表达,而且表达产物具有HBVS蛋白和preS1蛋白的抗原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对BALB/c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乙肝表面抗原(HBsAg)对BALB/c小鼠的某些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源、CHO和酵母HBsAg分别免疫BALB/c小鼠,于免疫后不同时间制备脾脏单个核细胞(MNC),测定MNC对刀豆蛋白(ConA)和细菌脂多糖(LPS)的增殖反应性;采用绵羊红细胞(SRBC)作为致敏原,测定不同HBsAg免疫小鼠后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来源HBsAg对ConA或LPS刺激的反应指数(SI)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曲线,一般于免疫20?d和25?d时显著升高,其中血源HBsAg较高,酵母较低.H.M.-HBsAg在免疫5?d时即显出较高的SI值.CHO-HBsAg对SRBC诱导的DTH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不同来源HBsAg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类型和程度存在差异,CHO细胞来源的HBsAg对TH1细胞介导的DTH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来源乙肝表面抗原的细胞免疫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乙肝表面抗原诱导CD8 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CTL)的差异及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从而对各种来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的免疫原性有更充分的评价。方法 不同来源HBsAg分别免疫BALB c小鼠 ,于免疫后不同时间制备脾脏单个核细胞 (MNC) ,再以相应的HBsAg体外刺激 ,酶联免疫方法 (ELISA)测定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以Na2 5 1CrO4标记靶细胞 ,测定CTL反应活性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细胞亚群。结果 HM HBsAg免疫小鼠 10d后的脾细胞产生IFN γ水平最高 ,而在免疫后 2 0d和 2 5d ,IL 2的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CD3 分子脾淋巴细胞显著高于其它各实验组 (P <0 .0 5) ;plasma HBsAg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产生IFN γ和IL 2水平较低 ,但在免疫 2 5d对P815 HBs的杀伤性最强 ;HM HBsAg和SSC HBsAg免疫后CD4 CD8- 脾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 (P <0 .0 5) ;CD4- CD8 细胞所占百分比各组间及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不同来源HBsAg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类型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用抗-HGV抗体酶联免疫试验法(EIA)和HGVRT-nPCR方法分别检测100例正常献血员血清和49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结果:在100例健康献血员中,两法的符合率为94%,但在49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中,两法的符合率仅为63.3%。提示抗-HGVEIA法可用于献血员的筛查,但诊断HGV感染应同时应用抗HGVEIA和HGVRNART-nPCR法。  相似文献   
5.
国产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甲、乙肝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对278名健康儿童和312名健康成人接种国产甲、乙肝联合疫苗,并与单价甲肝灭活疫苗和乙肝灭活疫苗进行对照,观察其免疫后的副反应和检测抗体阳转率。结果接种国产甲、乙肝联合疫苗成人和儿童中均未观察到严重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首针免疫后7个月,儿童组甲肝抗体和乙肝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100%和96.88%,GMT达到29144mIU/ml和102mlU/ml;成人组甲肝抗体和乙肝抗体阳转率也达到100%和98.84%,GMT达到21891mIU/ml和112mlU/ml。儿童和成人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后,甲肝和乙肝抗体阳转率和GMT均高于单价疫苗。结论国产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是安全的,并可诱导较高的甲肝抗体和乙肝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一种新型重组 (汉逊酵母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的人体安全性、抗体应答和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在开封市筛选 6~ 9岁乙肝病毒 (HBV)感染指标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与抗体 (抗 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 ]均阴性的健康儿童 2 0名 ,按 0、1、6个月程序接种 1批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观察不良反应。完成 3针免疫观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后 ,选择 348名 6~ 9岁HBV感染指标阴性儿童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接种 1批重组 (汉逊酵母 )乙肝疫苗 ,进一步观察不良反应和抗体应答。筛选 4 5名怀孕期间HBsAg、乙肝病毒e抗原 (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以 4 1名怀孕期间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和 5名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作为对照 ,按 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该乙肝疫苗。结果显示 :所有接种的儿童和新生儿 ,免疫后无 1人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 348名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 ,除 5人次发热反应在 38 1℃~ 38 5℃外 ,体温升高均≤ 38℃。所有发热反应者和个别头痛者均在 1d内恢复正常。儿童接种 3批疫苗 ,第 1针免疫后 7个月时抗体阳转率分别为 98 2 5 % ( 112 / 114 )、10 0 0 0 % ( 10 7/ 10 7)、99 2 1% ( 12 6 / 12 7) ;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35 1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128例6天龄~11岁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抗体阳性的儿童进行检测,并与HIV p24抗原检测、HIV分离培养和HIV抗体测定的方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冻干甲型肝炎 (甲肝 )减毒活疫苗 (H2 株 )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 ,2 0 0 0年 3月在广西蒙山县进行了人体免疫效果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 )疫苗及使用方法 :冻干甲肝疫苗 (H2 株 )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普康生物技术公司研制 ,批号G990 2 2 5 ,失效期2 0 0 0年 8月 2 5日 (2~ 8℃保存 ) ,滴度为 6.77logCCID50 ml。液体甲肝疫苗为同厂家生产 ,批号 991 2 0 1 ,- 2 0℃保存条件下失效期为 2 0 0 1年 1月 1 4日 ,2~ 8℃保存条件下为 2 0 0 0年6月 1 4日 ,滴度为 6 .50logCCID50 ml。冻干疫苗用无菌注射用水 1 .0ml…  相似文献   
9.
甲肝减毒活疫苗不同滴度的免疫效果评价方蕙,康来仪,潘启超,金子辰,郑晓虹,薛以乐,蒋清,张玮,张建民,程萍,沈菊华,万宗举预防和控制甲肝流行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甲肝疫苗。目前我国用于接种人体的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减毒株主要是H2和L-A-1两株。从70年代...  相似文献   
10.
分离和定量测定人类免疫缺陷症病毒(HIV),需要有鉴定感染细胞中病毒或其蛋白或核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逆转录酶测定、分子杂交或ELISA.这些方法都需要昂贵的设备和材料且费时.作者介绍了一种检测HIV抗原的新方法,称为亲和素-生物素改良的反向被动血凝试验(AB RPHA).它是把人O型Rh阴性红细胞经过处理后,用亲和素包被,然后与生物素化的HIV抗体结合,在1%胎牛血清生理盐水中制成2%悬液,-70℃冻存或加10%葡萄糖冻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