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为解决某电厂330 MW机组排烟温度高于设计值严重影响机组经济运行的问题,提出应用热一次风温控制系统,即在锅炉热风管道布置换热面,利用凝结水回收热量调节一次风温度。改造后排烟温度得到控制,提高了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芳烃抽提溶剂环丁砜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芳烃抽提原理及工艺概况、环丁砜溶剂的特点、环丁砜氧化降解给芳烃生产带来的危害,提出了环丁砜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某电厂采用多空气分级燃烧技术对1025 t/h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燃烧系统进行了防结焦低NOx燃烧改造。运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改造前后额定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分布、组分分布、NOx浓度分布、壁面热负荷分布以及颗粒轨迹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并与对应工况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准确性。计算及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有效控制了炉内结焦和高温腐蚀等问题,NOx排放浓度相对于改造前降低40%左右。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300MW锅炉排烟温度高、出力不足、煤耗高、NOx排放量高等诸多问题,进行诊断试验,结合锅炉实际提出整体优化方案,并在改造后对锅炉进行燃烧调整试验,使得锅炉效率提高0.8%,煤耗降低2.2g/kWh,NOx排放量降低381mg/m3,机组的整体经济性和环保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SOFA(分离燃尽风)风率是决定燃尽风技术降低NOx排放浓度的关键因素。运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1台采用立体分级低氮燃烧技术的30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300 MW、240MW、180 MW负荷SOFA风率分别为28%、20%和15%共9个工况下炉内水平截面的平均温度、组分浓度和NOx浓度随锅炉高度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SOFA风率的增大,同一机组负荷下主燃区内温度水平和平均氧浓度均有所降低,平均CO浓度升高,NOx浓度亦降低,同时煤粉颗粒的燃尽率有所减小。分析结果可为锅炉机组在不同负荷下运行时采用合理的SOFA风率以实现环保经济性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1根光管、2根微肋管内对R1234yf两相流动冷凝换热进行实验,实验工况设定为冷凝温度(40±0.5)、(43±0.5)和(45±0.5)℃,质量流速为400~900 kg/(m~2·s),实验段进口制冷剂干度为0.80~0.85、出口制冷剂干度为0.15~0.20,进而从关联式拟合机理上分析各关联式对管内换热系数、压降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管内换热系数、压降均随流速的增加、冷凝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压降均大于光管内换热系数及压降,其中,1号微肋管内换热系数最高,2号微肋管内压降最大;对于光管换热系数、压降,Thome关联式和Fridel关联式预测效果最佳,其预测平均误差均在3%以内,而Wang et al关联式和Chisholm et al关联式预测误差最大,其预测平均误差在25%以上;对于微肋管内换热系数、压降,Cavallini et al关联式和Haraguchi et al关联式分别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其平均预测误差分别-15.43%和-15.68%。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型氢氧燃机热力循环系统,提出了一种壁面水冷氢氧燃烧室,通过CFD软件优化了其壁面冷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水冷壁面冷却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小深宽比的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优于大深宽比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在设计的不同负荷下,燃烧室壁面温度最高不超过400K;在主燃区轴向距离x≈0.035m处,冷却水体积流量为0.8m~3/h时壁面局部热流密度最大值约为246.5kW/m~2,壁面局部热流密度随着冷却水体积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王帅  吴新  路昆  张庆国 《化工进展》2019,38(6):2633-2640
通过爆口宏观形貌分析、氧化膜堆积量射线检查、样管基体的化学成分及硬度检测、样管内壁氧化膜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氧化膜脱落失效机理分析,对某发电公司1000MW超超临界锅炉低温过热器爆管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过热器垂直段下弯头氧化膜堵塞引起短时过热爆管;样管完全满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12Cr1MoV钢的化学成分及硬度要求,低温过热器当量金属温度也远低于低温过热器壁温设计值和12Cr1MoV的抗氧化温度;大容量锅炉低温过热器管壁厚、热应力大和大容量锅炉蒸汽流速大、扰动强度高等因素共同导致氧化膜临界脱落厚度远小于小容量锅炉同管材氧化膜正常脱落厚度,增大了低温过热器氧化膜堵塞爆管的概率;在一定区域内低温过热器壁温沿炉膛宽度方向分布为中间壁温低、两侧壁温高,两次低温过热器爆管位置均在壁温最高区域,壁温高也增加了氧化膜生成速率和爆管的概率。研究结果还表明:样管内壁氧化膜有明显分层现象,由外到内分别为Fe2O3层、Fe3O4层和富Cr氧化物层等3层,晶粒尺寸由外层至内层逐渐减小,表面结构由外层至内层逐渐致密。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某电厂600MW超超临界墙式切圆燃烧锅炉的炉内动力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分析炉内切圆直径大小和炉膛内部流动特性,并将模拟结果与该锅炉冷态试验时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模拟分析得出炉内流场充满度较高,炉膛四角卷吸高温烟气到火焰要部有利于稳定燃烧。燃烧区域的中心形成旋转上升的气流,射流未出现刷墙现象,与冷态实验结果吻合。由于射流刚性较强,旋转上升的气流在到达炉膛出口时仍存在较大的残余旋转,使得炉膛出口存在速度差。该模拟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炉内流动特性,可为该类型锅炉的设计改造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以氮气为气相介质,以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纯水、0.01%SDS溶液、乙醇)为液相介质,对3种矩形微通道(200μm×200μm,400μm×400μm和800μm×800μm)内两相流压力降进行可视化试验,同时对微通道内两相流压力降梯度进行了测量,并将测量值与均相流模型、分相流模型和以流型为基础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相流压力降受表面张力、通道尺寸和两相流速度影响;以流型为基础模型的理论预测方法预测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