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耿彦昊  戴子婧  张志贤 《包装工程》2023,44(16):265-271
目的 基于叙事设计与文化自信背景,运用包装作为信息载体,探究视觉叙事在“红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寻找提升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竞争力的包装设计策略。方法 结合用户调研、文化传播理论及案例分析等,从品牌方、用户以及文化传播3个角度分析叙事视角融入“红色”包装的必要性,进而对视觉叙事介入“红色”包装应遵循的设计指导原则和创新策略进行探讨。结果 依照包装叙事逻辑,从“信”“达”“雅”3方面得出“红色”包装设计的原则要求,从“内容层”“表现层”“交互层”3维度提出“红色”包装可行性设计策略。结论 视觉叙事理论对“红色”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叙事要素联结、叙事媒介升维和叙事传达流动,以优化“红色”包装叙事效果,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包装应深化叙事性表达,以拓宽未来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唐代胡风文化盛行背景下杌凳类坐具形制的发展特点及与其的内在关联。以唐代胡风文化背后的社会风气作为切入点,探讨当时坐具形制创新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其次结合相关文献典籍、绘画、壁画艺术等背景资料,分析胡风影响下唐代杌凳出现的创新形制与变化特征,并由此进一步剖析杌凳类坐具文化适应现象中呈现的内在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唐代杌凳大致经历了由低型到高型、固定到灵活、箱板式到框架式的演进历程,胡风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杌凳类坐具的发展,但在文化交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选择适应性和自主性。本文立足于家具文化研究视角,探究了民族文化碰撞融合中唐代杌凳类坐具的“胡化”与“汉化”现象,为时下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