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徐庄煤矿东七采区7173区段形成不规则回采区域,本着合理布局、优化设计的途径,针对该区段的地质条件提出了应用两种回采工艺回采一个区段,同时兼顾该区段8#煤的回采巷道布置方法,即:该区断层东部选择轻型综放支架,实施一次轻放采全高的回采工艺,断层西部采用炮采工艺,为徐庄煤矿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资源回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法,为今后大屯矿区残采区、边角采区煤炭资源回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密度测量一直是印刷工业中最常用的测量方式,但密度计不能提供与人眼灵敏度相关的心理物理量,所以其分析测量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密度测量不能够以某种形式和CIE的表色系统相关联(CIE的表色系统是公认的色彩的表述语言),因此,在印刷品的检测与评价中色度测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色度测量中,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必须加以注意,否则测量的数据就不会正确地反映印刷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印刷企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进行生产经营,这些厂多是出版部门的直属厂或主管部门的附属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资金来源,投资和任务下达都由主管部门统包,企业的规模大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其中大部分厂是以印制书报刊为主,产品单一,任务上门,高枕无忧。  相似文献   
4.
李和伟 《印刷世界》2007,(11):23-26
1 数码印刷进行色彩管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彩色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迅速。与其配套的桌面系统如图像输入、显示和处理设备、输出设备的应用已非常普及。与传统印刷设备(包括打印)一样,数码印刷相关设备同样需要进行色彩管理,而且由于其使用的色粉及液体墨水与传统油墨不一样,为了准确再现色彩,色彩管理更显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产品的质量应该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管理应当是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对印刷企业而言,印刷产品的质量管理包括从印刷产品的设计、生产准备过程,产品生产过程,直到最后的成品检验,任何一环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产品质量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 玻璃印刷是指以玻璃及其制品为主要产品的印刷方式。 玻璃制品的印刷方式主要采用丝网印刷,其主要理由如下: (1)玻璃表面为平滑、坚硬的表面,玻璃制品大多为透明的,适合于采用软接触的丝网印刷方式完成彩色印刷。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给紫坪铺大坝混凝土面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威胁到大坝的安全,尤其是面板水下损坏的部位,不仅施工困难,而且常规混凝土无法施工,其应急处理措施备受关注.经过研究,特邀请了江苏神龙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专业施工队伍,采用PBM混凝土进行水下修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合工程实施情况,对PBM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文育  顾桓  李和伟 《包装工程》2006,27(2):105-107
以稳定规范的胶印生产流程上的各类品质的印刷样张为仿真对象,通过ProfileMake系统建立反映印刷特性和数码打样机特性的标准ICC Profile文件,分析了基于Best Color专业打样系统仿真输出样张的色差,并针对其成因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改进方案,使色彩得以准确再现.  相似文献   
9.
丝网印刷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五大印刷方式(凸印、平印、凹印、柔性版印刷及丝网印刷)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世人将丝网印刷比喻成“除了水与空气外都能印刷”的美称,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是其他印刷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在工业发达国家丝网印刷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的丝网印刷技术近年来也有了显著进步,从事丝网印刷的职工人数在急剧增加,但是,对于丝网印刷的公害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对其公害的产生原因及  相似文献   
10.
在彩色印刷工艺中,通常是用黄、品红、青、黑四色套印来获得各种混合色,到目前为止,在批量印刷需要检查所印成品与原稿的一致性时,有相当一部分印刷厂仍然依赖于印刷工人用眼睛和经验对打样样张和印刷品进行视觉比较来完成印刷质量的评价.由于每个人在视觉评价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不利于印刷质量的标准化和数据化管理,印刷厂与客户之间也经常因质量上的分歧产生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