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45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重金属离子硫化物溶度积普通较低的通性,探讨利用铁盐消除高浓度有机废水中高浓度硫酸盐对有机物厌氧生物降解抑制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角度出发,提倡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针对含铬废水的微电解法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发生钝化 ,处理效果会降低 ,结合微电解法的电化学本质 ,通过实验对含铬废水微电解处理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探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出血DSA表现及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19例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19例PD术后出血患者血管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DSA检查发现19例患者中16例表现为对比剂外渗、假性动脉瘤或动脉管腔不光整,阳性率为84.2%(16/19)。DSA检查阳性患者除1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超选插管困难外,均接受责任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或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3.8%(15/16);13例止血成功,止血率为86.7%(13/15);2例栓塞治疗后再出血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接受2次造影,结果1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予栓塞成功,另1例仍阴性,转外科手术。结论 DSA及介入治疗对PD术后出血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微创且显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洋高氏一号培养基对36株海洋放线菌进行培养。发酵处理4 d天后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用Ellman法检测发酵产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21株海洋放线菌的发酵产物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中,放线菌LYG22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最好,对AChE的抑制率达到48.58%。  相似文献   
6.
结合微电解法的电化学本质 ,通过小试对优化含铬废水微电解处理的操作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酶法改变甘草苷糖醛酸基提高其甜度为目的,对新分离筛选的甘M-2和甘M-6霉菌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行了分离提纯和酶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被60%饱和硫酸铵沉淀较好,经DEAE-CeluoseDE52离子交换层析柱梯度洗脱,得到纯酶,提纯倍数分别为10.67和6.15倍,收率分别为33.0%和24.2%,其中甘M-2菌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只能将甘草苷水解成甘草次酸(GA);甘M-6菌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甘草苷主要变成甜度很高的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苷(GAMG);两种酶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都得到电泳单点,其酶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000和42000;酶反应最适pH分别为5.0和6.0,最适温度均为40℃,均在pH4.0~8.0和20~70℃范围内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酶法改变甘草苷糖醛酸基提高其甜度的为目的,对新分离筛选的M-2和甘M6-6霉菌产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行了分离提纯和酶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被60%饱和硫酸铵沉淀较好,经DEAE-CelluoseDE52离子交换层析柱梯度洗脱,得到纯酶,提纯倍数分别为10.67和6.15倍,收率分别为33.0%和24.2%,其中甘M-2菌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只能将甘草苷水解成甘草次  相似文献   
9.
镭普克的制备及对小鼠H22肝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重组别藻蓝蛋白(rAPC,镭普克)表达菌株的20L高密度发酵、镭普克制备及对小鼠H22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结果。采用两步发酵法最终OD600为36.18,比一步发酵法的40.16值低,但镭普克表达率是后者的1.8倍,为30.24%,镭普克生物量提高1.62倍。亲合层析结合分子筛层析纯化后,镭普克纯度可达98.03%。对小鼠H22肝癌静脉注射剂量为50mg/kg/d,抑瘤率为62.2%。初步的免疫实验结果表明,镭普克对淋巴B细胞功能具有增强作用。结果提示镭普克大规模生产的潜力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球囊低位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联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控制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3月9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应用球囊低位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联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球囊组),并与2008年3月—2010年5月8例未行血管阻断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壁缝合时间。结果 球囊组术中出血量(786 ± 135)ml,出血多在球囊阻断之前,输血量(422 ± 83)ml,子宫壁缝合时间(27.9 ± 6.9)min,球囊阻断时间(27.9 ± 6.9)min。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 181 ±387)ml,输血量(1 487 ± 333)ml,子宫壁缝合时间(67.4 ± 15.4)min。两组间出血量、输血量、子宫壁缝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球囊低位临时阻断腹主动脉联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技术能有效减少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术中出血,是一项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