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碳酸根型Cu-A l类水滑石为前体,经500℃焙烧得到Cu-A l复合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u-A l复合氧化物氧化吸附NO2的规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O2、O2和水蒸气吸附到Cu-A l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后反应生成HNO3,然后Cu-A l复合氧化物中的CuO与HNO3反应生成Cu(NO3)2。上述试样放置15 d后可以恢复成原来的层状结构,得到硝酸根型Cu-A l类水滑石。在无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Cu-A l复合氧化物对NO2只发生物理吸附,没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法脱除NOx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用作NOx选择催化还原的碳氢化物、氨气、尿素等几种还原剂和活性炭、分子筛、金属氧化物、堇青石蜂窝陶瓷、复合载体等几类载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并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综述.了尿素作为还原剂,复合载体的催化剂将是脱除氮氧化物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以类水滑石为前体的Cu-Al复合氧化物氧化吸附NO2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碳酸根型Cu-Al类水滑石为前体,经500℃焙烧得到Cu-Al复合氧化物.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u-Al复合氧化物氧化吸附NO2的规律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O2、O2和水蒸气吸附到Cu-Al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后反应生成HNO3,然后Cu-Al复合氧化物中的CuO与HNO3反应生成Cu(NO3)2.上述试样放置15 d后可以恢复成原来的层状结构,得到硝酸根型Cu-Al类水滑石.在无水蒸气存在的情况下,Cu-Al复合氧化物对NO2只发生物理吸附,没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4.
用化学氧化法制备导电聚苯胺(PANI)和聚邻甲苯胺(POT)。借助FT—IR和UV—Vi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两种导电聚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聚邻甲苯胺中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远大于诱导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导致聚邻甲苯胺的分子链发生扭转,链间间距增加,电荷的链内扩散和链问跃迁变得困难,因此其导电性低于聚苯胺。此外,由于聚邻甲苯胺存在甲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它的UV—Vis和FT—IR的部分吸收峰与聚苯胺相比发生紫移。  相似文献   
5.
聚苯胺/铁氧体复合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原位复合法制备导电聚苯胺磁性复合颗粒,借助FTIR、XRD、UV-Vis、TEM和VS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粒子的形貌、结构及其光、电和磁性能.结果表明:BaFe8(Ti0.5Mn0.5)4O19以约12 nm的粒径分散在聚苯胺基体中,聚苯胺与铁氧体之间存在化学键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团聚;PANI/BaFe8(Ti0.5Mn0.5)4O19复合颗粒同时具有导电性和磁性能,其导电性随聚苯胺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而比饱和磁化强度随之下降;当聚苯胺含量为54.91%时,复合颗粒电磁学性能为He=92 kA/m,σs=11.54 Am2/kg,σr=4.97 Am2/kg,σ=13.1 S/m.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吕君英  龚凡  郭亚平  薛红丹 《化工进展》2005,24(10):1079-1083
综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除NOx的各类催化剂,包括贵金属、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等。传统催化剂由于不能同时兼备优良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抗中毒能力,因此难以真正实现商业化。由不同类型催化剂优化组合而成的复合型催化剂和NOx的存储一还原型催化剂克服了传统催化剂的上述缺点,在脱除NOx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熔盐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aFe8(Ti0.5Mn0.5)4O19铁氧体纳米粒子.借助XRD、TEM和VS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铁氧体纳米粒子的粒径、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BaFe8(Ti0.5Mn0.5)4O19纳米晶粒径比共沉淀-熔盐法的均匀,对于相同的焙烧温度,矫顽力比共沉淀-熔盐法的低得多.  相似文献   
8.
Hierarchically nanostructured porous 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coatings (HNPCs) on Ti6Al4V substrate were fabricated by a two-stage application route: fabrication of nacre coatings (NCs) on Ti6Al4V substrate by electrophoretic technique, and conversion of NCs to HNPCs in a 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method. Their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XRD, FT-IR, SEM, TEM,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wave irradiation technique improves obviously the conversion rate of NCs to HNPCs 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 After soaking the NCs in the PBS, calcium ions are released from the nacre particles and react with phosphate ions to form 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 These nanoparticles aggregate to form the plate-like carbonated apatite. The mesopores with a size of about 3.9 nm and macropores with the diameters of 1~4 mm exist within and among the carbonated apatite plates, respectively. Simulated body fluid immersion tests reveal that the HNPCs have a good in vitro bioactivity.  相似文献   
9.
基于一般系统结构理论 ,发展了金鸿章教授等提出的脆性定义 ,并且证明了脆性是一般系统都具有的共同属性。通过对脆性、脆性发生和脆性演化熵等基本概念的定义 ,以及对一般系统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 ,结果表明 ,一般系统脆性具有潜在性、连锁性和延时性等特点 ,影响系统脆性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随机因素对系统的扰动强度、子系统间的结合强度及其分布。此外 ,结果还表明如果系统的脆性演化熵S≠ 0 ,系统演化成新系统时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共沉淀法合成碳酸根型铜铁铝类水滑石,经高温焙烧得复合金属氧化物。采用XRD,FTIR,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类水滑石及其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形貌,考察了pH和n(Cu)/n(Fe+Al)对合成铜铁铝类水滑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10.5时,合成的类水滑石粒径约7μm,经500℃焙烧得到粒径约0.25μm的铜铁铝复合氧化物。当pH=6.5和8.5时,产物中同时含有类水滑石和Cu2(CO3)(OH)2。n(Cu)/n(Fe+Al)在1~4均可得到层状结构的类水滑石,同时存在部分氧化铜,其含量随n(Cu)/n(Fe+Al)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