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0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水炸药能量和威力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廿年来,含水炸药迅速发展,这是由于它一方面具有优越的抗水性能;另一方面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新,爆炸性能也得到不断地改进,如爆速、猛度的提高,临界直径减小等,并为机械化装药开拓了美好的前景。这类炸药的特点是含有一定量的水,这是为了使氧化剂和可燃剂分散均匀,接触良好,以利于爆炸反应的进行,从而改善炸药的物理、化学以及爆炸性能。但是加入这一部分水,不  相似文献   
2.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工业炸药的消耗量有了显著的增长。1945年美国炸药的消耗量将近5亿磅,并且几乎都是硝化甘油敏化的达纳马特,而到了1976年,据去年统计的有效资料,工业炸药的消耗量已增长到33亿磅。这表明从1945年以来,每年以6.6%的速率增长着。与1945年比较,1976年炸药的种类和所占比率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炸药大都具有毒性,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与皮肤接触后会引起皮疹,有的进入人体后会影响中枢神经、血液细胞再生系统以及肝脏等,因此,在生产和使用炸药时,要切实注意保护。为了使生产、使用炸药的工作者注意,现将一些常用炸药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由于许多爆轰参数的计算,都需要炸药密度这个数值,所以对炸药密度估算方法的研究,在近些年来得到国内外炸药工作者的密切重视。我国的炸药工作者较早地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从70年代初期开始,就逐步建立了炸药密度计算的克分子折射度法。和结晶化学法等,除阐明这些计算方法的实质外,对炸药密度和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浆状炸药的热化学计算(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一、引言浆状炸药自50年代出现以来,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较大的密度、爆速高、体积威力大和安全性良好等优点,得到蓬勃地发展,成为工业炸药中一个新的类别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说,浆状炸药的发明是继诺贝尔发明代那迈特之后炸药的又一次革命。浆状炸药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炸药中含有较多的水份,一般可达10~20%。这样就可以以水抗水,不但解决了硝酸铵的吸湿结块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炸药的爆轰速度是衡量炸药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现在对它的精确测量已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可是如何了解炸药分子结构与爆速值之间的规律,却是当前比较迫切的课题,随着国防现代化的需要,要求能够合成出符合需要性能的新型炸药,为了炸药合成工作的进展及新领域的探索,有必要进行这方面规律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浆状炸药的比容浆状炸药的比容就是1公斤炸药的爆炸气体产物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它是与炸药完成破坏功和抛掷功密切有关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此如何求得它是很需要的。它的计算与爆炸气态产物的成分和量有关,因此只要确定了爆炸反应方程式,比容的计算就不困难了。上一节中已经讨论了各类浆状炸药的爆炸反应式确定的方法,如果爆炸反应方程式的通式可写为:  相似文献   
8.
固体火箭装药是由固体推进剂及其表面上覆盖的包覆层构成。火箭装药在成型加工、贮存过程中,都会受到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包覆层及推进剂药柱的各自内部及其粘接界面上将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使装药的性能逐渐变坏,以致最后丧失使用寿命,此即称之谓火箭装药的“老化”。本文对某一种双基火箭装药的成品进行了热老化研究。分析研究了该装药的包覆层及双基推进剂的热老化进程与变化程度。讨论了本课题所设计及采用的热老化实验与分析方法的特点,很适用于火箭装药的老化问题的科学研究,可以使研究工作简化,使一些难于开展研究的课题可以进行。另外,本文阐述了以单位装药试样的与其热值相对应的面积值表示装药的老化变化程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10.
硝酸铵的防潮与防结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硝铵炸药的主要成分——硝酸铵的结块与顶防,进行了国内外有关的专利和文献查阅综述。内容涉及硝酸铵的理化性质、结块的影响因素和结块机理、有关抗结块添加剂的选择。表面活性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硝酸铵的防潮防结块,其最大优点是效果好,用量少,而对硝酸铵的其它性能无根本性的影响。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硝酸铵防潮防结块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